日产昔日豪车风光,新能源冲击盈利下滑,合资求变能否转身

说起来,日产现在这种境遇,想必多少让人觉得意外。曾几何时,日产是一辆能在北京买两套房的豪车——这可不是网络段子,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在九十年代,那辆公爵能卖到七十多万人民币,多少家庭把“日产”当成了成功的标配。如今风云变幻,沦落到连续四个季度亏损,急需靠呼吸机续命,任何人看到都难不唏嘘。

现实有时候,比肥皂剧还要狗血,甚至连一声再见都懒得说。人们都说汽车公司是拼耐力和创新的行业,谁曾想,一场新能源浪潮就把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口碑优势一夜打成碎片。到底发生了什么?日产是如何被时代狠狠重击的?为什么曾受宠若惊、现在冷冷清清?这些问题值得琢磨。

首先,不妨问一句:全球汽车市场到底怎么了?表面看全球销量还在增长,但人家增长的是新能源主场,中国品牌一骑绝尘。比亚迪、吉利这些自主品牌,已经不断压制传统合资车的空间。在这份全球新车销量的排行榜上,日产第一次掉出前十,甚至被中国同行PK到无力还手。

更扎心的是,在消费者心态里,原来“只要耐用、省油,就是好车”的信仰被瓦解。现在买车人首先想的是“有没有大屏幕?能不能自动驾驶?能不能手机远程开空调?”谁还在乎那些老掉牙的发动机技术?整个行业换了一套标准,日产那一套“工匠精神”,突然就被打成了落伍的标签。

有人会说,日产不是自己作死,是美国人下绊子。这话有点道理,美国政府动辄几十个百分点的关税,可不是闹着玩的。27.5%关税,甚至直接让日本车在美国市场变成奢侈品。要知道,北美市场一直是日产的利润奶牛,奶牛被政府关着拦着,日产想不亏都难。即便承受关税,能卖出去的量也全是正苦哈哈的腰部车型,利润本来就所剩无几。

再看看中国市场,如今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的速度,简直像挂了氮气。什么冰箱、彩电、沙发都能搬进车里,年轻人买车压根不关心所谓发动机耐用多久,也不再被那一套“便宜保值”吸引了。日产主打的金字招牌被逐步拆掉,连降价都救不了场。你很难想象,曾经轩逸一年能卖五十几万辆,如今连坚持都成了问题。

从这里不难发现,日产的危机不是某一个市场单点爆发,而是全球性的系统性下滑。这不是靠某个月份销量回升一千两千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纯由关税挟持。关键点是:新一代消费者心态彻底变了,对“汽车”这两个字的理解被重塑了。

这里再问一句:难道传统汽车品牌就真的走到穷途末路了吗?他们真的没有任何办法了?日产当然早就开始做“自救”,甚至和本田都谈过合并,想用抱团的方式过冬。但一番操作下来,还是因为利益分配、控制权等问题各自闹掰,最后各自在寒风中发抖。

日产昔日豪车风光,新能源冲击盈利下滑,合资求变能否转身-有驾

节流那一套,比如全球裁员、关厂,当然能省点钱,但这都是对自己的“伤筋动骨”式断臂求生。实际上,节流永远解决不了根本矛盾——你产品被用户嫌弃,企业活得再省,也只能继续缩水。

开源那一面,日产做得怎么样?去年推出的电动车ARIYA艾睿雅,怎么努力都没热起来,销量一个月还不到几百辆,这种成绩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已经算垫底。全系降价之后,还是没起色。这个反差很有意思——日产固执地想用“日本标准”引领中国潮流,但中国消费者根本不吃这一套。

终于,日产选择了松一口手,把产品开发权力交给了合资公司东风日产,今年主推的新车N7多少打了个翻身仗。连续两个月销量突破六千,算是勉强从“ICU”里抢回一点生气。但别忘了,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哪天不是“万马奔腾”?你有一款热卖车型,不等于能占稳脚跟。中国市场如今最讲究产品丰富度、创新感和速度。一旦你跟不上,分分钟又会被淹没。

日产昔日豪车风光,新能源冲击盈利下滑,合资求变能否转身-有驾

这里就引发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日产的老本还能吃多久?创新力跟不上,品牌还能撑起多少溢价?

很多日本品牌(不止日产,其实丰田、本田也面临类似挑战)过去几十年太过依赖“稳定、保值、省油”的路径,把电动化、智能化这样的大变革当成日后赶上的技术升级。现在看到中国市场用一年时间实现了他们想象中的三五年进步,自己却一直守着老套路不肯脱身,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蚕食大半。你说这是不是死守“工匠精神”,死在自己的优越感上?

日产昔日豪车风光,新能源冲击盈利下滑,合资求变能否转身-有驾

真正的问题在于方向感和反应速度。汽车行业已经不是你押对一款爆款车型就能持续胜利的时代了。老品牌有技术,有资金,有供应链,却没有那种对用户需求的“极度顺从”。比亚迪能火,是因为它随时去问用户“你要啥我都造”;问界理想能红,是因为它敢“堆料”,敢识别新生活场景的所有可能性。日产这样的大公司,总是一步三算,做一个决定犹豫半年,最后定型的产品已经错过市场黄金窗口。

可能有人还想提一句:日本汽车的底子,真的那么不堪?其实不然,如果只比纯工程技术,日本还是世界顶级。但今天的消费汽车,并不是机械的技术比拼那么简单,而是“汽车+智能+科技+生活态度”的综合产物。日产式的“经典优雅”,在新时代消费者眼里,已经变成了慢半拍的象征。

写到这儿,不免还得再给日产一点机会。谁都知道,百年企业不是说倒就倒,公司每次遇到危机总能找出一套新的活法。东风日产这次能把产品定义权交出来,算是放下身段,愿意接地气去触摸真正的用户需求。这种跟中国合作方“绑在一起”,愿意再冒一次险,说不定能剩下一丝转机。

日产昔日豪车风光,新能源冲击盈利下滑,合资求变能否转身-有驾

但你也别幻想,凭借一两次的转型就能重新夺回市场的话语权。新能源赛道太残酷,不进则退。降价和促销是临时止痛药,救不了长期贫血。中国市场给过日产很多机会,现在其实是把门关了又开了一条缝。下一步到底能不能踩准节奏,日产能否在电动化赛道上活下来,还得看他们敢不敢再彻底推翻自己算得准的小算盘,敢不敢为自己的品牌来一次全面重塑。

总有些人不服气:“时代抛弃你,怎么连一声再见都不吭?”其实哪有那么高调的告别,人家就是没空搭理你,忙着拥抱新生活方式去了。日产曾经的辉煌依然留在某一个车库里,但现实就是残酷的。你要么跟着时代走,要么站在原地看着别人笑。无论是日产,还是其他曾经叱咤风云的合资品牌,想做未来市场的赢家真没那么简单。

这事也许还没走到绝境,但修炼“自我革新”的勇气,是不变的法则。只会守旧,最终连被淘汰的声音都听不到。反思这九个月的“ICU”时光,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什么才是能穿越下一个十年风浪的“心脏”和“基因”。你是谁并不重要,你敢成为什么才最重要。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