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有没有发现,不管哪个车企新车型一亮相,发布会开头永远来一句“小定突破一万”。这数据铺天盖地,仿佛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一夜之间仿佛全国人民都决定买这款新车。可实际上,真有这么多订单吗?不少车圈自媒体直接冲出来爆料,说这“过万小定”多半是闹着玩的,套路满满,里面的门道比你想象的还深。
其实,这一切得从“小定”说起。所谓小定,听上去挺厉害,其实就是交个小意向金,几十、几百、上千都有,一般都能无条件退。它的作用,无非是让你觉得先下手为强,准备抢个位置。可买不买、真不真心,没人能保证。厂商呢,这点定金收了,等于只是多了个潜在客户名单。在新车还没上市的时候,如果发现情况不对,还能临时拉拉配置,调调节奏,全程可进可退,灵活的不行。
就是因为这小定太容易下,所以才有了数据造假的空间。现在有些车企,玩得更花,直接批量内部下单,公司员工、广告公司一起来凑数,发布会前一夜就能把“小定过万”搞定。表面上气势如虹,实际就是一场“假热闹”。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干?两点原因,第一,营造市场火爆的假象,吸引本来还犹豫的消费者,想让人觉得“不抢就亏了”,趁热打铁,收割一波从众心理的红利。第二,内部业绩压力大,好看的数据能哄得高层暗自点头,甚至有助于争取更多资源。
这些套路,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有点像演戏,台上光鲜亮丽,台下大家心知肚明。可是风头一过,等到真正开始交付的时候,销售额、上险量这些真金白银的数据就藏不了了。虚高的订单到时候就像“皇帝的新装”,谁没穿裤子一下子都能看出来,闹不好还得被消费者和同行盯着数落,信任危机一触即发。
有意思的是,小定只是车企营销链上最容易水分掺假的一环。相比之下,大定和锁单的含金量就高多了。大定得掏几千块到几万块的真金白银,不是说交了就能随便退。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还可以反悔,但一旦错过犹豫期,车企就开始安排排产,你选的配置要投入真实成本。这会儿想反悔可就要付出真代价了。到了锁单阶段,那基本就无路可退,车企得为你的定制掏实打实的银子,这钱再退回来,厂商得哭晕在厕所。
也正因为这个道理,行业里通常只认大定甚至锁单的数据。你的小定下得再多,最后都退回去,实际成交转化还得靠后面。不过营销就是营销,大家图个风头,前面造势把市场搞热,要的就是心理认同感。只不过炒作得太猛,最终还是要面对交付能力的“照妖镜”。
这种虚假的“爆款”行为,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网络自媒体的曝光,让这点悄悄话摆到了台面上。谁还信什么“小定破万”啊?大家都把目光盯到了交付数据和第三方的权威销量、上险量统计。只要进入交付周期,虚火自然下去,真正有实力的车型才能笑到最后。
同样的套路,消费者要是随便上头,很容易被收割。新车出来一轮又一轮的宣传,仿佛这就是你人生中唯一的选择。看着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各种汽车KOL都在喊“再不订就排不上车了”,实际只要你稍微一问,大把网友反映小定可退无压力。一些见过世面的车友也会说,先占个坑,等看完实车再决定买不买。车企这些“小把戏”,大家早都心知肚明。
其实这种玩法并不只是中国车市,很多行业都玩过,谁还没点营销手段呢?区别就是,大佬们的脸皮厚不厚。等到实际销量撑不住,泡沫就破了。谁认真,谁就输了。不光是某一家车企,最近爆出来的,有不少看起来特别“火”的新能源和传统车品牌,都在悄悄搞这个。只是有人愿意当第一个被点名的,更多的还在团团躲闪。
如果一边虚报订单,一边交付跟不上,那谁受伤?消费者买车被忽悠,高层决策被误导,资源浪费在了表面繁荣。时间长了,品牌口碑、人心全磨没了。车市能不能出真爆款,最终看的还是实际交付能力和消费体验。吹再多的牛,终归还是得下地走路,该兑现的承诺一点都跑不了。
所以,每次看到新车上市,“小定破万”的消息满天飞,大家还是多留个心眼儿吧。热闹归热闹,别再被人拐着割韭菜。别光盯着花里胡哨的数据,把眼光放长远点,多看看实实在在的交付、销量和口碑,才能避免被给忽悠瘸了。有的时候,真诚才是必杀技。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