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装了,摊牌了,俄罗斯车市这数据,坏了菜了。
九月份销量12.2万,同比直接一个大俯冲,掉了快两成。奇瑞更是重量级,直接腰斩,销量暴跌50.5%。吉利和长安也差不多,都是脚脖子斩,跌了快一半。这简直就是一场集体跳水!还是头朝下的那种!
看到这个数据,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中国车在俄罗斯不灵了?要被赶出去了?
诶,你先别急着下结论。这事儿吧,比你想的要魔幻得多。
如果说之前的俄罗斯市场,是中国车企的“新手村福利局”,随便一个牌子过去都能捡人头、恰烂钱。那么现在,就是新手保护期结束,俄罗斯GM直接把游戏难度调到了“地狱模式”。
这不是简单的市场萎靡,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掀桌子”行为艺术。
核心就一句话:俄罗斯不陪你们玩出口游戏了,想在这卖车?可以。把厂子给我建过来,把税给我交上,把本地的就业给我拉起来。要么,你就卷铺盖滚蛋。
之前大家是怎么玩的?从国内把车,尤其是那些配置拉满的“压缩毛巾”车型,一股脑运到俄罗斯,利用西方品牌留下的巨大真空,赚得盆满钵满。大家嘻嘻哈哈,你好我好。
但俄罗斯大哥不傻,他一看,这不对啊,钱全让你们赚走了,我这除了多了点铁皮盒子,啥也没落下。这不成了新时代的“市场换空气”么?
于是,大哥心态爆了,直接启动了“雷电法王”模式,把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给你拉到天上去。意思很明白:你从外面运一辆车的成本,会高到让你怀疑人生。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舒服。
所以你看奇瑞、吉利、长安这些之前靠出口大杀四方的,数据瞬间就崩了。因为游戏规则变了,之前那套“闪电战”打法,现在撞上了马其诺防线,一头包。
这不是溃败,这是“渡劫”。
你必须理解,这是一种“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强制性产业升级。俄罗斯在用关税大棒,逼着所有想在这里混饭吃的中国车企,完成从“贸易商”到“本地制造商”的身份转变。
就像修仙小说里,你到了某个境界,天道就必须降下雷劫劈你。扛过去,你就是一方大能,拥有本地化的金钟罩铁布衫,成本下来了,供应链稳了,还能享受本地政策。扛不过去,对不起,直接给你劈成飞灰,你之前的投入,你建立的品牌,全都白给。
所以,哈弗的数据就没那么难看,跌了15.5%。为啥?因为它本地化工厂搞得早,图拉工厂是长城下的血本。现在雷劈下来了,它有避雷针,虽然也被震得够呛,但至少没被直接劈死。
而你看那个Belgee,吉利和白俄的合资品牌,销量暴增128.2%。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你披上了“本地化生产”这层马甲,你就能在雷劫里疯狂输出。
这就是俄罗斯车市的“道诡异仙”之处:决定你生死的,不是你的车机流不流畅,不是你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有多牛,而是你够不够“俄”。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魔幻,但你仔细想想,本质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然后,更有意思的事情来了。日韩品牌,这些之前跑路的“前任”,现在又开始探头探脑地想回来。
丰田和现代,一个搞平行进口,一个卖厂子的时候留了个回购条款。这操作,典中典,突出一个鸡贼。
他们就像是那种在牌桌上输光了跑路,结果在门口听见里面又开新局了,还打得特别大,于是忍不住凑回来看两眼,顺便问一句“兄弟,借我点筹码呗,这把我感觉能翻盘”。
他们的销量增长数据是好看,一个涨102%,一个涨48.8%。但这是建立在去年几乎为零的“量子态”基础上的。从绝对数量上看,Solaris四千辆,丰田三千辆,加起来还不够奇瑞一个月跌掉的量。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见过太多这种商业上的反复横跳。他们的回归不是什么王者归来,而是一种投机性的试探。他们现在玩的,是轻资产的“游击战”,卖一辆算一辆,绝对不深入敌后建根据地。因为他们怕啊,怕俄罗斯大哥哪天心情不好,又把桌子给掀了。
他们当年苦心经营的毛细血管和地推大军,早就被中国品牌接收得七七八八了。现在想重建?成本和时间,够他们喝一壶的。所以别看他们现在数据亮眼,本质上还是在给中国品牌刮痧。
真的,有时候看这些商业战争,比看什么宫斗剧有意思多了,至少人家是真的拿真金白银在互砍,不像剧里全靠瞪眼。
所以,俄罗斯市场的未来到底是谁的?
是中国品牌的?是日韩品牌的?还是本土品牌的?
是,但又不是。
你看看销量第一的是谁?拉达。跌了24.6%,但依旧是第一,一个月卖两万六千多辆。
这说明一个反技术崇拜的真理:在一个极度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里,最牛逼的科技不是任意门,而是最基础的可靠性。
我甚至觉得,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特斯拉,而在俄罗斯的冰天雪地里。你那套AI算法,能算得过西伯利亚的冻土和伏特加上头的壮汉吗?你那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在泥泞和暴雪里能活过一个冬天吗?
拉达为什么能赢?因为它烂,但烂得稳定。它浑身上下突出一个皮实耐造,结构简单到任何一个路边修理厂的师傅揣着扳手就能给它开膛破肚再缝起来。
在俄罗斯,能开,和能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修仙法门。而拉达,是唯一一个双修的。
所以,所有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本地化,最终都要面临这个“拉达之问”:你的车,在抛开所有花里胡哨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之后,还能不能像个傻大黑粗的拖拉机一样,简单,可靠,能活下去?
这才是真正的终极考验。至于那些想回来捡漏的日韩品牌,他们可能连参加这场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们还在纠结要不要交报名费,而中国品牌,已经被逼着在考场里现场造卷子了。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