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着金钥匙出生,身后站着吉利和沃尔沃两大巨头,还在纳斯达克敲过钟,极星汽车这“车圈顶级富二代”的排面,当初谁看了不羡慕?可谁能想到,这个被所有人寄予厚望的品牌,在中国市场,竟然快混不下去了。
就说今年上半年,极星在国内一共才卖了69辆车。你没听错,是六十九辆。到了6月份,数字更夸张,只有区区6辆。这销量,还不如人家4S店一个销售的业绩。紧接着,一张亏损11.93亿美元的财报,像块大石头砸下来,把这家公司的底裤都给扒了。
想当年,极星顶着百万豪车的光环横空出世,多少人觉得它会是特斯拉的终极对手。八年过去,它在中国市场几乎成了个“隐形人”。就连吉利的大老板李书福都忍不住吐槽,说极星的存在感太低,低到连个负面新闻都掀不起一点浪花。
钞票粉碎机了解一下
新势力造车失败不稀奇,但像极星这样,手握一副天胡好牌,最后打得稀巴烂的,还真不多见。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不能用“糟糕”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灾难。
从2020年到2024年,短短四年,极星汽车累计亏了超过51亿美元。光是2024年一年,就亏掉20亿。更离谱的是,这一年它全球才卖了4.49万台车。
咱简单算笔账,这不就是每卖一辆车,极星就得倒贴超过4万美元吗?换成人民币差不多30多万。这哪是卖车,这分明是在做慈善。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这么个烧钱法啊。
到2024年底,极星的总资产是40.54亿美元,可总负债却高达73.83亿美元。明摆着资不抵债,这牌桌上的筹码,已经快输光了。要知道,行业里新能源车企的平均亏损率大概在15%左右,极星早就把这个数字甩没影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定位在哪不知道
极星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说白了,就是从根上就没想明白自己要干啥。品牌、市场、生产,哪哪都透着一股混乱,这混乱最直接的,就体现在它那几款车上。
一开始,极星想当个超豪华品牌。2017年,它弄出来个混动轿跑极星1。这车在欧洲卖15.5万欧元,在中国直接标价145万。好家伙,比当时最顶配的特斯拉ModelX还贵了10万块,直接成了“最贵新能源车”。
为了显得自己牛,极星1还玩限量,全球每年就卖500辆,把高高在上的姿态摆得足足的。可惜,市场根本不吃这一套。车子上市后,吐槽声就没停过,大家都觉得这价格虚高,牌子根本撑不起来。那每年500辆的限额,估计就没卖完过。到了2021年,这车就草草停产了。
第一次装高端失败了,极星赶紧掉头,想靠走量的极星2翻盘。2020年,极星2来了,不搞超跑了,变成一款二三十万的纯电轿跑,明摆着就是要跟特斯拉Model3抢饭碗。
结果呢?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上市没多久,就有车主爆料说车在路上开着开着会突然断电,吓都吓死了。没办法,极星只好紧急召回了2000辆新车。
新车上市就召回,这脸打得啪啪响。更要命的是,这只是个开始。后来几年,极星2又因为各种问题召回了好几次,返厂维修比系统OTA升级还勤快。有统计说,极星2的召回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整整三倍,这品控能力,谁敢信?
瑞典人遥控造车能不慢吗
上市三年,极星2全球累计销量还不到10万辆。再看看它的对手特斯拉Model3,人家光2021年一年就卖了50万辆,是全球第一个销量破百万的新能源车。这时候再提“对标Model3”,估计连沃尔沃自己人都觉得是个笑话。
两次关键失败,把极星彻底搞蒙了。轿跑不行,那就试试SUV吧。于是又推出了70万的极星3和30万的极星4。结果可想而知,市场反应依旧冷冷清清。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现在还在图纸上的极星5和极星6,又说要回去搞轿跑和超跑了,极星6甚至想重回百万豪车俱乐部。这一圈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这种瞎折腾,把品牌最后一点家底都快耗光了。
有调研机构做过调查,问起极星,超过60%的人说“不知道这个牌子是干啥的”,能准确说出它车型的人不到10%。这牌子算是白做了。
产品定位一塌糊涂,内部管理更是乱成一锅粥。极星从一开始就喊着要做“全球品牌”,想在欧洲、中国、美国同时开花。结果步子迈太大,扯着了蛋。现在除了在欧洲老家还有点名气,在中美这两个最大的市场,基本没什么声音了。
在中国卖得这么差,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团队根本没话语权,就是个被遥控的工具人。有内部员工说,他们开会都得等到瑞典那边凌晨上班,等瑞典人给了回复,国内市场的风向早就变了。
这种死板的管理甚至体现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在中国建工厂,有些建材居然要大老远从瑞典运过来,又费时又费钱。总部不放权,中国团队内部也人心惶惶。八年换了七任CEO,平均一年都干不到,谁还有心思搞什么长期计划?
结语
你看看人家比亚迪,在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中国团队有绝对的决策权,市场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能反应过来。而极星在美国市场呢?由于现任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中国生产的电动车要交100%的关税,这等于直接把路堵死了,逼得极星只能考虑在美国建厂。
可在美国建厂,就享受不到中国成熟高效的产业链优势,就算躲开关税,成本也下不来。现在极星已经建了和在建的工厂足足有6座,可去年全球销量还不到5万辆,平均一个工厂一年就产几千辆车。这种搞法,亏损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面对这个烂摊子,连亲爹沃尔沃都快没耐心了。2024年2月,沃尔沃把自己的股份从48%砍到了18%,大部分都甩给了吉利。吉利为了保住这个面向欧美的“窗口”,明知是个烫手山芋,也只能硬着头皮接盘。
今年6月,李书福又给极星输血了2亿美元。这笔钱,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花钱“保号”。靠着吉利续命,极星或许还能再撑一阵子,但一个靠母公司救济过日子的品牌,哪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新能源这条赛道,从来就没有谁能靠背景躺赢。特斯拉的崛起,靠的是技术和专注;比亚迪的成功,靠的是对市场的理解和快速反应。极星的困境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不管后台多硬,脑子不清楚,产品不过硬,管理跟不上,早晚都得被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