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一则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消息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出现,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登记状态由存续变更为注销。
顾名思义,“江来”制造公司就是江淮汽车与蔚来汽车的合资公司。该公司的本质工作就是负责江淮为蔚来的代工业务。
2023年末,蔚来从江淮手中收购了第一/第二先进制造基地的生产设备和资产,成为了蔚来如今的F1/F2工厂,同时蔚来也获得了造车资质。
至此,蔚来结束了代工合作模式造车。
而江来制造公司也由双方股东决定进入解散流程,直到如今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中做最后的注销前公示。
但我们要说的不是蔚来,也不是江来,而是江淮。
就在2023年末,江淮将两个生产基地转让给蔚来的同时,另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当年12月,江淮汽车与华为终端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开启跨界合作新阶段,鸿蒙智行旗下定位最高端的尊界品牌诞生了。
先是“扶蔚来上马”,为其代工生产;然后完全无缝连接,又与华为“联姻”打造超高端品牌尊界。
在乘用车领域“默默无闻”的江淮,为什么总是能够和先进智能新能源汽车制造产生交集?
而这其中本身也蕴含着江淮独特的生存法则。

我们从十年前的江淮说起。
附加说明一点,1999年江淮汽车更名为江淮汽车集团,2023年更名为江汽集团。
但为了让表述更直接,与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称谓方式相同,本文依然沿用“江淮汽车”之名。
2015年江淮汽车总销量为33.45万辆。
彼时,连比亚迪都还没有发迹,江淮能拿到33万+的年销量,稳坐二线阵营。
并且,当年江淮还实现了5.37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1.79%。
这主要获益于SUV车型销售了12.72辆,同比大增596.75%,SUV车型在江淮整体的销量结构中占比也高达38.15%。
然而,除了SUV之外,包括MPV、轿车,以及商用卡车,表现都很糟糕。
特别是卡车,江淮的基本盘,当年只卖了7.32万辆,同比下降17.5%。
由此导致,在SUV大涨的前提下,江淮2015年整体销量仍同比下降32.4%。
隐隐预示着“寒冬将至”的未来。
2024年,江淮汽车总销量为40.31万辆,同比下降7.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7.84亿元。
与十年前对比,在总销量还有明显上升的前提下,江淮却已经由盈利转为了亏损。
主要原因何在?
2024年,江淮商用车全年销量23.6万辆,逆势增长。
其中轻卡出口3.6万辆,连续十四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
皮卡出口超5.3万辆,位居行业第二。
十年之前,江淮商用车占比约22%,江淮盈利;
十年之后,江淮商用车占比近59%,江淮亏损。
乘用车失势,哪怕商用车独大,江淮的营运和发展也受其拖累。
如果,没有2016-2023年,蔚来支付给江淮的30亿元代工服务费,江淮的日子更不好过。

代工,站在江淮的角度看,就是“我”有一片土地愿意给你有偿耕种,你出种子,出技术,我收取土地租金,
或者待到种子生根发芽结果之后,我们按照既定原则分享售卖果子带来的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江淮不愿意永远代工的意识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江淮。
正如原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所言:我们擅长把卡车造得皮实耐用,但让中产家庭为设计美学买单是另一门学问。
在为蔚来代工期间,江淮的工作态度极好。
比如,“江来”成立,即采用“互联网+智造”模式,建立了国内自主品牌首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焊装整体自动化率高达97.5%,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而如今江淮自研DEFINE平台的铝车身技术,扭转刚度同样可以做到40000N·m/deg。
2018年J.D. Power调研显示,江淮代工的ES8初期质量表现优于同期自主品牌。
很明显,江淮绝非一个简单的代工者。
就在江淮给蔚来代工的第二年,即2017年12月12日,大众汽车注资江淮汽车,双方成立合资公司。2020年大众甚至追加了投资,持股比至75%。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成立。
江淮汽车顺理成章,引入大众集团德国VDA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了产品质量的跨越式升级。
怎么连外国的凤凰,也愿意飞上江淮的枝头?
其实,1964建厂的江淮本身底子也不差。
2025年上半年江淮汽车新能源轻卡销量超9200辆,同比增长46%,新能源重卡累计交付超2800辆,同比增长超180%;
同时在国际市场,江淮汽车成功打造5个年销超万辆的市场,形成2个年销8万辆的地区,中高端轻卡出口连续十四年居行业领先。
在自主研发层面,江淮布局有MIS、MUSE与DI三大原生电驱架构。
思皓PHEV车型均出自MIS架构;针对整车级SOA,江淮开发了能实现自定义的上层应用程序+中间层操作系统+底层硬件的分层技术模式;
江淮自主构建的江淮DHE155发动机平台,热效率达46.4%,为国内3L以下最高热效率的柴油动力。
事实上,截止2023年末,华为与江淮联合打造尊界之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江淮汽车已经形成了“商用车独立壮大,乘用车合作发展”的战略路径。
江淮是有一定实力的,无论是物流运输领域建立的技术护城河,还是形成了成熟的成本管控、质量管控体系;
但是,乘用车领域所需的市场洞察能力,以及第一梯队级别的智能网联技术,和品牌营运能力,江淮又稍欠火候。

尊界的诞生,应该有资格成为江淮汽车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战略级项目。
江淮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机会,与其过往十年在与蔚来、大众合作过程中的“用心”积累有关,也与江淮自身真金白银投入研发有关。
正如华为余承东在尊界S800发布会上特别强调:江淮的精密制造经验,是百万豪车品质的基础保障。
成立之初,尊界对于江淮的深层价值在于,成为江淮撬动产业价值链重构的支点,其价值不仅在于单车利润,更在于通过高端突破带动技术、供应链的全域升级。
然而,当时间来到2024年9月,华为严格遵循不造车的承诺,如数将持有“尊界”“MAEXTRO”“MASTRO”等十余枚文字和图形商标转让给了江淮汽车。
江淮进入名义上的独立操盘期,真正的压力来了吗?
尊界商标除了归属地的转换,尊界还是那个尊界,首先是因为鸿蒙智行才能成立的尊界。
江淮在其中已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仅限于工厂制造环节。
本质上看,哪怕江淮手握尊界品牌,依然没有改变“商用车独立壮大,乘用车合作发展”的路子。
而这条路,在自主造车圈内,江淮是唯一的存在。
在乘用车领域,从扶蔚来上马到和大众牵手,再到与华为共舞,江淮的生存逻辑揭示一个道理:
用“绝对实力”参与竞争,是一种生存方式,比如比亚迪;
用“比较优势”完成互换,同样是一种生存方式,比如江淮。
从这个层面来看,江淮也是个“明白人”,它知道自己该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扎根。
但江淮真的安心如此吗?
要知道,就在这个6月,江淮DEFINE平台下的两款原型车双双获得了2025年度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要知道,即便“乘用车合作发展”,江淮依然还在等待盈利到来的那一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