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亲自下场“正骨”,戳破了新能源车“高级感”背后的成本骗

讲真,工信部最近这个操作,感觉就像是给一群正在修仙的汽车圈大佬们来了一次天劫,直接把他们从“大道至简”的梦里给劈醒了。什么隐藏式门把手不许全藏,什么紧急情况要能打开,特斯拉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改,我改还不行吗”,那个态度,就差说一句“我悟了,之前是我太年轻,光想着飞升,忘了还得渡劫”。

工信部亲自下场“正骨”,戳破了新能源车“高级感”背后的成本骗-有驾

这事儿,北方的朋友们最有发言权。我作为一个真的在北方冬天被特斯拉门把手封印过的人,深刻理解那种感觉。早上零下十几度,你揣着对资本主义的热爱去开车,结果发现车门结结实实给你来了一招“冰河时代”,你用热水浇,用喷壶喷,最后用蛮力硬掰,一套军体拳打下来,半小时过去了。迟到扣的钱,比特斯拉省那点风阻的油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还只是物理层面的折磨,更魔幻的是,一旦这车没电或者系统出了bug,你就直接被锁死在里面,体验一把什么叫赛博铁棺材。这时候你就懂了,最好的自动驾驶,真不是什么激光雷达,而是车门上一个能让你活着出去的物理把手。

工信部亲自下场“正骨”,戳破了新能源车“高级感”背后的成本骗-有驾

所以你看问界和宝骏,人家现在就“不装了,摊牌了”。问界搞个半隐藏,还给你留个物理开关,相当于上了个双保险;宝骏云海那个宣传语更直接,“回归本源”,翻译过来就是: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干啥,能开门才是硬道理。这简直是对过去几年所有追求“机你太美”的设计师们,进行了一次降维打击。

门把手只是前菜,真正的大餐是天幕。特斯拉官宣新Model 3/Y不标配全景天幕了,一堆人喊这是反向升级。升级个屁,这叫拨乱反正。夏天开带天幕的车,车顶就是一块铁板烧,五十多度算客气的,在上面摊个鸡蛋,三分钟熟透,还带太阳的焦香。我认识一哥们开蔚来ES6,每年夏天都得自己动手贴铝箔隔热棉,那个熟练程度,不知道的以为他是搞装修工程的。撕了再贴,贴了再撕,生活充满了仪式感。而且那个原厂遮阳帘,一个破帘子,卖你八百六,就问你怕不怕?

但车厂方丈们心里门儿清啊。天幕这玩意儿,本质上就是一个大型的“压缩毛巾”。看上去巨大、通透、充满未来感,实际上成本比传统带天窗的顶棚便宜一半都不止。一块玻璃一千五,一个天窗总成三千起,这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就是故事,就是财报里的漂亮数字。至于你晒不晒,热不热,那是你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你的修行。

现在的新能源车,都有一个臭毛病,就是手机路径依赖。总想把所有东西都塞进一个大屏幕里,恨不得把方向盘都给你做成触摸的。表面上看,是科技感,是简洁,是北欧性冷淡。实际开起来呢?你想调个空调,得在三级菜单里划拉半天,眼睛离开路面三秒钟,三秒钟,你知道在高速上能开出去多远吗?三体人看了都得一个趔趄。所谓的智能驾驶,本来是想让你更轻松,结果配上这种反人类的中控,反而成了让你手忙脚乱的催命符。

工信部亲自下场“正骨”,戳破了新能源车“高级感”背后的成本骗-有驾

我有时候真的怀疑,设计这些车的人,自己到底开不开车。就像我们公司楼下那个便利店,老板永远把最畅销的饮料放在最里面的角落。

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这种魔幻操作。福特Pinto的油箱设计有缺陷,一追尾就炸,福特内部算了笔账,发现赔偿诉讼的钱比召回修改设计的钱要少,于是他们就心安理得地让用户去“渡劫”了。直到后来事情闹大,才灰溜溜地改。你看,资本的逻辑永远是这么朴素且残忍。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真正的豪华,真正的科技感,从来不是让你去适应它,而是它来适应你。保时捷911几十年那个青蛙造型,它不敢大改,因为用户就认这个,而且那个机械质感无与伦比。奔驰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个标吗?是,但不全是。是它几十年如一日让你觉得“这玩意儿坐着舒服,开着放心”的品牌玄学。这种信仰,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工信部这次出手,其实不是在管车,是在给这帮走火入魔的车企“正骨”。告诉他们,造车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行为艺术,安全和实用,永远是那个1,后面那些智能、设计、加速,都是0。没有那个1,后面的0再多,也就是个0。这简直是把用户当傻子耍啊!

用户要的是什么?不是天天跟自己的车斗智斗勇。门把手,我想开的时候就能开。天幕,别让我的头顶闹旱灾。中控屏,我盲操都能找到我想要的功能。写到这里我感觉我嘴有点太毒了,但讲真,这不就是现实么?真正的科技,是润物细无声的,是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你坐进去,一拉门就开,一按键就出风,一句话导航就到,这才是车,一个好用的工具。

工信部亲自下场“正骨”,戳破了新能源车“高级感”背后的成本骗-有驾

那个调查说,用户对操控便利性的评分,第一次低于了外观设计。这说明什么?说明韭菜菩萨们被教育了这么多年,终于“悟了”。大家被那些花里胡哨但不好用的功能,折磨得心态爆了。所以,门把手和天幕,只是一个开始。我估计明年,什么一键启动、无物理按键这些东西,都得被拉出来挨个“雷电法王”杨永信一下。

工信部亲自下场“正骨”,戳破了新能源车“高级感”背后的成本骗-有驾

所以车企们终于低头了吗?是的,但又不全是。他们只是向法规和市场低头了,而不是向用户体验的本质低头。他们只是把最离谱的“修仙秘籍”给烧了,但骨子里还是想继续“得道飞升”。因为颠覆式创新的故事,比老老实实造个好用的车,性感多了,也更能忽悠资本。所以别高兴得太早,一个荒诞的时代结束了,可能只是为了迎接另一个更荒诞的时代。能过,就是能过。加大加大加大。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