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万日产轩逸跑出3.14L油耗,云南老司机1200公里实测后,新能源车主坐不住了
加油站里遇到个开Model Y的哥们,瞄了眼我的轩逸油耗显示,愣了半天。“兄弟,你这燃油车比我电车还省钱?”刚从云南跑回广西,全程1200多公里,表显油耗3.2L,加油费用还不到200块。这哥们掏出手机算了半天充电费,脸色有点不好看。
镜面熔射黑科技,GT-R技术下沉家用车
轩逸这台HR16发动机,用的技术路线挺有意思。缸内壁采用镜面熔射工艺,说起来就是GT-R那套技术的民用版本。气缸摩擦系数降低15%,配合e-VTC可变气门正时,整个燃烧效率提升明显。
云南到广西这一路,山路居多,海拔变化大,能跑出3.14L的成绩确实不容易。当然,这是节油赛的极限数据,日常使用大概在4.5-5L左右,但对比朗逸1.5L那5.3L的官方油耗,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智能主动进气格栅在高速上作用挺大,120km/h巡航时会自动关闭减少风阻。0.26Cd的风阻系数放在家用车里算是不错的水平。
E-POWER混动的政策困局
混动版轩逸搭载E-POWER系统,3.9L的油耗表现也算可以。但这套“增程式”逻辑在国内有点尴尬——发动机只负责发电,电机驱动车轮,技术路线没问题,可惜不能插电,拿不到绿牌。
开过几天E-POWER版本,平顺性确实比纯燃油版好很多,起步响应也更快。但现在这个政策环境下,不能上绿牌的混动车,竞争力天然就弱了一截。比亚迪DM-i虽然技术路线不同,但人家能上绿牌,这就是现实。
空间布局的日式思维
2712mm轴距在紧凑级里不算突出,但日产在空间优化上确实有一套。后排腿部空间实测900mm,配合“零重力座椅”设计,长途乘坐疲劳感确实比德系车低不少。
后备箱560L容积,放两个28寸行李箱没问题。后排地台凸起大概5厘米高度,放双40码运动鞋刚好合适,但舒适性肯定有影响。副驾驶座椅支持老板键,后排乘客可以一键调节前排座椅,这个细节挺贴心。
配置的精打细算
标配L2级驾驶辅助算是跟上了主流,盲点监测、车道偏离、自动紧急制动这些基本齐全。但省心版减配有点狠,倒车雷达都没有,LED大灯也换成了卤素。
Nissan Connect 2.0车机系统用起来还算流畅,语音识别准确率不错,1.2秒的响应速度比大众MIB系统快一些。就是低配7英寸屏幕在这个年代显得小气,国产车动辄15英寸大屏的视觉冲击,确实不在一个层面。
高强度钢车身占比提升到45%,但具体的碰撞测试成绩日产一直没公布,这点比较遗憾。
1.6L动力的现实考量
135马力的最大功率,零百加速12.1秒,这个成绩在今天看来确实保守。北方朋友冬天启动需要热车7分钟左右,多少影响用车便利性。
海外版2.0L发动机有151马力,但国内没引入。从成本控制角度能理解,但对追求动力的用户来说,确实是个遗憾。不过家用车嘛,够用就行,轩逸在可靠性方面的口碑一直不错。
价格战的底线思维
7.58万的起步价,轩逸这是要和新能源车正面对抗了。虽然省心版减配不少,天窗、皮质座椅都没了,但这个价位在三四线城市还是有杀伤力的。
J.D. Power数据显示,轩逸10万公里平均故障率0.38次,单次保养成本不到300元。这个维护成本比新能源车的电池衰减风险要实在得多。经销商朋友透露,现在卖10台日产,6台是轩逸,这个依赖度确实有点高。
燃油车的最后倔强
V-motion 3.0前脸配18英寸轮毂,外观确实比老款运动了不少。双拼色车身的冰岩蓝加曜石黑搭配,年轻感提升明显。就是尾部隐藏排气的设计还是太保守,少了点运动车该有的气势。
从销量数据看,轩逸占日产总销量的56%,这个比例确实说明问题。一款车型撑起大半个品牌,说明产品线布局还是有些单薄。
油耗这张牌,轩逸算是打得不错。在新能源转型的大潮中,还能保持这样的竞争力,多少证明了成熟技术的价值。当然,政策风向、充电设施建设速度这些外部因素,同样会影响燃油车的生存空间。
选车这事儿,还是得看个人需求和用车环境。图省心省钱,轩逸确实是个务实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