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当年为了收购沃尔沃,几乎把家底都掏空了,还借了120亿的债。如今15年过去了,吉利通过这笔投资到底赚了多少呢?
2010年,吉利汽车宣布用18亿美元(约120亿人民币)收购瑞典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时,整个汽车行业都炸开了锅。那时的吉利,只是一个年净利润刚过11亿人民币的中国民营车企,掏出120亿去买一个连年亏损的外国品牌,简直像是天方夜谭。15年过去了,这场被外界称为“蛇吞象”的交易到底给吉利带来了多少回报?
一次大胆冒险的开始
2010年,全球汽车工业还在努力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那时的沃尔沃,一个来自瑞典的老牌豪华汽车制造商,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1999年,沃尔沃被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以64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但在这之后的十年里,福特并没有让沃尔沃恢复往日的辉煌。
2010年福特的年报显示,2009年沃尔沃在全球的销量仅为32.4万辆,相比1999年的50万辆,足足减少了三分之一。更让人担忧的是,2009年沃尔沃的税前亏损高达6.62亿美元(约合44.3亿人民币)。到了2010年,虽然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但沃尔沃仍然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
福特管理不当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把沃尔沃的技术用来帮助路虎和阿斯顿马丁等品牌,却忽视了沃尔沃自身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更新。当金融危机到来时,福特自身也难以支撑,急于甩掉这个负担。因此,沃尔沃被摆上了货架,售价定为18亿美元。
近年来,吉利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迅速。这家公司成立于1986年,起初是制造冰箱的,直到1997年才开始生产汽车。到了2010年,吉利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私人汽车制造商,当年销售了41.5万辆汽车,净利润达到了11.8亿元人民币。在国内市场表现不错,但在全球范围内,与福特、通用和丰田这样的大型汽车公司相比,吉利的规模还是相对较小的。
吉利的掌门人李书福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小角色。他将目光投向了沃尔沃,这不仅是因为沃尔沃价格合理,更是看到了一个扭转局势的机会。这笔交易需要18亿美元,大约合120亿人民币,对于当时的吉利来说,几乎相当于倾尽所有加上借债才能完成的巨款。这笔钱相当于吉利67年来净利润的总和,其风险之高不言而喻。
消息一出,大家都议论纷纷,说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件事,可能不太靠谱。《金融时报》就直接说:“中国企业根本不懂怎么经营高端品牌。”很多人担心,吉利接手沃尔沃后,可能会把沃尔沃这个高端品牌搞砸,甚至影响它的声誉。要知道,吉利当时主要做的是低端车市场,和沃尔沃的高端定位差得远呢。这场收购,就像是李书福下的一场大赌注。
倾尽所有与借贷:艰难的收购过程
2010年3月28日,吉利汽车和福特汽车在瑞典哥德堡签订了收购协议,到了8月2日,这笔交易正式完成,总金额达到了18亿美元。其中,13亿美元是现金支付,2亿美元是票据,剩下的6300万美元是后续的调整款。对于当时年利润只有11.8亿人民币的吉利来说,这笔钱到底是怎么筹集的呢?
结果是:筹。李书福和他的团队走访了全国各地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地方的小信用社,能借钱的地方都借了个遍。然而,这依然无法满足需求,国内的资金缺口还是很大。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吉利竟然向福特借款2亿美元。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看来是大胆到有些疯狂的,因为卖家借钱给买家这种情况在汽车行业里非常罕见。最终,吉利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了13亿美元现金,确保了交易的顺利完成。
钱一到,问题就开始了。沃尔沃的员工和领导层对这个中国的新老板心存疑虑。他们害怕吉利会让沃尔沃变成低档次的品牌,或是把技术都搬到中国去。瑞典的工会也非常担心,怕吉利会裁员或是把生产线搬走。
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李书福亲自出面。他飞到瑞典沃尔沃总部,和管理层开了好几次通宵会议,承诺不会干涉沃尔沃的日常运营,保持它的品牌独立性,还保证研发和生产继续留在瑞典。这些承诺逐渐让大家放心,也为之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收购完成后,吉利迅速推动了两家公司的技术整合。他们与沃尔沃共同开发了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SPA(可扩展平台架构)。这两个平台后来成为了吉利和沃尔沃复兴的关键。CMA架构既能支持沃尔沃的XC40等高端车型,也能用于吉利的领克品牌;而SPA架构则支撑了沃尔沃的XC90和S90等旗舰车型。这种技术共享不仅挽救了沃尔沃,还大大提升了吉利的产品质量。
十五年的成果:吉利赚了多少钱?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这家瑞典品牌逐渐恢复了往日风采。2010年,沃尔沃全球销量只有21.1万辆,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飙升到76.3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整整翻了三倍。中国市场是沃尔沃的主要市场,2024年贡献了超过15万辆的销量。从财务上看,沃尔沃也实现了扭亏为盈,2024年核心营业利润达到270亿瑞典克朗(约26亿美元),利润率从2023年的6.4%上升到6.8%。
新款汽车的热销至关重要。像XC90和XC60这样的SUV车型销量很好,而电动车EX30的发布也让沃尔沃在新能源车市场上有了稳固的地位。相比福特时期的表现不佳,吉利接手后,沃尔沃又重新成为了豪华车市场的竞争者。
吉利的变化真是让人惊叹。2009年,吉利的销量只有32.7万辆,而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136.2万辆,整整增长了三倍多。到了2023年,吉利控股集团(包含吉利汽车、沃尔沃、领克等品牌)的总销量达到了279万辆,其中吉利汽车的销量就占了168万辆。尽管净利润有所波动,但自2010年的11.8亿人民币起,吉利的利润逐渐增长到几十亿,整体实力已经今非昔比。
技术是吉利发展的关键。CMA和SPA平台帮助吉利的汽车从低价市场转向中高端市场。领克品牌的推出更是直接与合资品牌竞争。零件通用率达到78%,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使吉利的竞争力大大增强。
吉利利用沃尔沃的全球网络,把自家品牌推广到了海外。领克借助沃尔沃的渠道进入欧洲市场,2023年在荷兰和德国的销量持续上涨。吉利还在中国建立了成都和大庆两个沃尔沃工厂,生产的汽车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出口到全球130多个国家。这使得吉利的国际化进程比其他中国车企快了很多。
沃尔沃的市场价值增长也让吉利赚了不少钱。2021年,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初期市值约为190亿美元(1630亿瑞典克朗)。尽管到了2025年,其市值降至约5亿美元(50亿瑞典克朗),但作为大股东的吉利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而且,沃尔沃的技术和品牌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具体赚了多少难以计算,但可以做个大致比较:当初花了120亿人民币买下沃尔沃,现在沃尔沃的市值就已经几十亿了,再加上技术共享带来的收益和吉利自身的增长,这笔投资的回报可以说是极其丰厚。
成功的背后故事
吉利收购沃尔沃最大的成功,是因为技术上的双赢。CMA和SPA架构让两家公司都得到了好处,沃尔沃用它推出了新车型,吉利用它升级了自己的产品线。这种合作方式省钱又高效,是吉利翻身的关键。
李书福当初决定不对沃尔沃进行干涉,这个选择非常明智。沃尔沃继续保留了瑞典的研发和生产团队,品牌高端的形象也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借助吉利的支持实现了新的发展。这样的安排也让员工和管理层愿意积极配合,有效避免了文化上的冲突。
中国汽车市场助力吉利和沃尔沃的成长。沃尔沃在中国的销售量大幅上升,吉利也凭借本土市场的优势稳固了地位。这表明,中国汽车企业走向世界,不仅需要技术实力,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经历,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教材。它告诉我们,国际化不只是靠花钱,还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实的技术基础。吉利用120亿买下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还是一张通往全球市场的门票。
在这十五年里,吉利从一个低端品牌成长为中国的自主汽车品牌领军者,而沃尔沃也从亏损的边缘变成了豪华车市场的一匹黑马。这场交易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上的增长,更是中国车企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精彩亮相。
展望将来,吉利和沃尔沃的道路依旧漫长。新能源和智能化是主要趋势,沃尔沃已经在电动车方面下了大力气,吉利也推出了领克和几何这样的新品牌。中国车企要想在国际上出人头地,吉利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大胆收购,加强技术合作,再加上本土优势,下一个像吉利这样的成功案例或许就在不远处。
十五年的时间,投入了一百二十亿,带来了销量、利润和技术的迅猛增长。吉利赚了多少?即便是李书福本人,也得仔细算上一阵子。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次大胆的尝试,他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