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拨回到前几个月,大街小巷的网红博主都在讨论一个新名词:“0公里二手车”。
这听着就有点诡异,二手车不是应该摸过马路,踩过油门,至少要经历风吹雨打才配叫“二手”嘛?
可在小米的汽车市场上,事情偏偏来了个大逆转。
网上那些公里数低得离谱的小米SU 7、“新车指导价减一万”的准新车,明明和官方新车几乎一模一样,可标签却洋洋洒洒写着二手。
到底怎么回事,真相背后藏不住秘密。
有人说,这波操作就是为了圈钱。
有些人直言,奔着流量去就是要博一个话题。
那实际情况如何,市场真的吃这套吗?
咱今天就一起掰开揉碎,顺着这些疑点,一探到底。
真相到底闹哪样,黄牛、平台、车主、厂家,谁才是这个二手迷雾里的操盘手?
先说那一大批跟踪蹲守的小米“二手新车”平台现象。
在中车网最新爆料中,一屁股坐在那90多公里、甚至不到10公里的所谓二手车,价格和新车指导价压根没拉开本质。
便宜点,最多就一万以内。
变动不大,反正买家不会像以前那样需要多加四万块去交朋友。
但年初那阵子,正是小米新车上市前后,黄牛大军早就磨刀霍霍了。
当真是肉眼可见的汽车圈“抢票党”,销售旺时直接加价2-4万,车一到手立马倒手赚个快钱。
用车的?租车的?拍视频的?都能捞一波。
火得不要不要的,哪怕黄牛自己没用上,转卖也不亏。
大势已去,问界小米二手行情也开始冷落,大家都在追问:“这种准新车到底是出于什么需求?”
说白了,这不是厂家官方主导的买卖,更多是市场自发衍生的生态。
不少经销商与个人二手车商都趁着这波潮流扎堆上平台推准新车。
有些汽车只是在经销商手里简单走了一圈,里程表翻个十几公里,然后就变身“0公里二手车”挂号上网售卖。
你觉得夸张,其实并不罕见。
济南的二手车商也透露,YU 7这事正在一步步复刻SU 7当年的闹剧。
不过吧,现在加价没那么疯了,行情只比指导价贵两万左右。
SU 7那会儿能加到四五万,赚得嗨翻天,现在YU 7跟风热度明显下降。
问的人少了,套路还是老一套——贷款、全款,随你选。
准新车还是准新车,只不过机会确实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罕。
尤其是小米的YU 7,车主们一般排队三到十个月,有急着用的那就得找关系打听,又是一波人求爷爷告奶奶痛苦询价。
想买还得看机会,今天能优惠,明天未必还舍得让利。
有些二手车商恨不得连夜拉着你试车:“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绝对一手新车!”
苦口婆心能说上一宿,生怕你临阵退缩追着问结果。
这卖车的劲头和股票经纪人差不多,踩风口就得冲。
没准一个电话打过来就是“快决定,要不然就没了。”
推销词精雕细琢,心理战术能让人分分钟动摇。
说个题外话,现在整个行情的走向,也和平台价格的起伏一样有意思。
最初那波SU 7疯狂加价,吃到最多油水。
如今加价已经固定到一到三万,后面还不忘再标注一句“已减xxxx元”,谁都想表现自己比市场公道。
真的便宜吗?咱也不好简单下结论,总之花样得说得天花乱坠才行。
不过这些市场操作背后,其实都反映一个大的现实:小米的服务体系还没跑顺。
大热之际,热钱疯狂流转,黄牛借风起飞,个人商家趁乱捞金。
厂商尚未完善交付流程,消费者也摸不着门道,只能跟随趋势去猜测与等候。
等到风头过去,本质矛盾还在那里,谁都难躲得掉。
注意了,小米汽车的风波远不止于此。
除了市场上的“0公里二手车”水很深,YU 7还遭遇了交付环节的大乌龙。
副总裁李肖爽甚至亲自微博发声,针对准车主被要求车辆下线七天内支付尾款的问题出来澄清。
可猜猜网友买不买账?
网络上,一边喊着“用户至上”,一边又把付款倒计时挂在用户头顶,每个人像赶末班车一样被催着缴清尾款。
你说这体面吗?不少网友都直呼“割裂操作让人看呆了”。
这不是第一次,因为付款流程混乱闹出绯闻。
早在SU 7 Ultra交付时,用户就遇上“车辆没下线,尾款先付清”这种迷之规定。
周期还差好几个月呢,三十天内不付尾款、定金两万说没就没。
官方说是为了风控,防止有人交易不干脆,怕被撬单。
但说实话,这种硬刚模式真的让人很难感到舒服。
不同用户不同待遇,到店付款有七天,有些却赶着物流五天加验车、付款两天,总共七天像把刀子悬在头顶。
延期?门都没有,还能威胁取消订单。
客服沟通也不起作用,气氛越来越难受。
看看别的品牌,有的交付流程干脆利落,用户随性选择。
小米这模式,怎么看都像传统车企的“卖方傲慢”。
这还不是个例,网上到处能搜到小米汽车相关投诉。
数据显示,103件投诉里,订金纠纷都能排前三。
订车体验高高在上,真到付款环节却变得寸步难行。
有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直言:“已退款,不再信任”。
科技公司干到大宗消费服务领域,显然不是靠互联网套路就能一口吞下。
手机可以快递到家,大宗汽车可没那么潇洒。
流程又多,问题也杂,用户要的是服务和信任,可小米偏偏卡在效率和风控之间。
要打击黄牛、要稳交付,还得维护用户体验——这个平衡点实在难找。
得承认,从这个事件看,小米跨界造车的路真不平坦。
它靠互联网模式迅速打开市场,用高端体验做品牌宣传,前期的确很吸引消费者。
但现实给了一记重锤:汽车买卖不是手机卖场,套路不灵,服务不能打折。
一个车子几万几十万的买卖,用户要的不只是热度和效率,更想要的是踏踏实实的保障。
尾款逼单、订金威胁、交付流程不透明,这些小问题堆一起就是一座大山。
你说,一个科技巨头打败黄牛,能不能赢得用户的心?
答案还真难说。
平台、黄牛、二手商家、车主,大家都在为各自利益角逐,形成一场复杂的多方博弈。
流量红利转瞬即逝,服务体系还在打磨,消费者则在等待所谓的“理想体验”落地。
而小米呢,该反思的不止是交付标准,更要回头看看自己的初心,“用户至上”喊得响亮,操作可别砸了自家招牌。
也许要做的不是一味赶着收钱,更要多一点耐心和理解。
用户信任经不起反复折腾,毕竟谁都不想一步温暖,下一秒变成“翻车现场”。
话说回来,这一波小米汽车的新车二手化以及付款纷争,确实是为跨界创新敲响警钟。
不是有个段子么——“手机可以隔夜抢购,汽车千万别玩抢答赛。”
一味追求效率,也许会迷失掉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信赖。
小米汽车想要长久辉煌,或许真的得坐下来,听听用户怎么吐槽。
如果只是风控和黄牛的逻辑主导交付体验,那下一个“大牌割裂事件”,还在路上等着。
终归一句话,只有真正把服务做深做透,让购车过程像朋友拉家常那样自然舒心,这牌子才扎得稳。
否则,风头过后,消费者难免用脚投票,热度再高也挡不住质疑的汹汹而来。
你说,这场小米汽车二手与交付大战,到底该如何收场,未来会不会有人买账?
欢迎大家评论区畅聊你身边的“准新车”故事,或者对小米汽车服务吐槽几句。
怎么看待这些“0公里二手车”现象,你会冲一波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