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伟冰喊话“不参与价格战”小米汽车的300亿技术壁垒与生态野心

当特斯拉、比亚迪掀起降价潮,蔚来、小鹏以价换量时,小米汽车却高调宣布“不参与价格战”。卢伟冰在2025年中期业绩会上直言:“毛利率是产品竞争力的结果,而非降价促销的目标。”这份逆势宣言背后,是SU7交付量突破7.5万辆的业绩底气,更是小米用300亿研发投入筑起的技术护城河。

卢伟冰喊话“不参与价格战”小米汽车的300亿技术壁垒与生态野心-有驾

逆势宣言背后的业绩底气

2025年上半年,小米SU7累计交付7.5万辆,全年35万辆的目标已完成21%。更值得关注的是,SU7交付周期仍长达6-8周,爆品效应持续发酵。卢伟冰的自信源于两点:一是技术投入的转化效率,过去三年小米在汽车业务上烧掉300亿研发费用;二是平台化策略显效,标准化底盘和电芯复用降低了边际成本。

卢伟冰喊话“不参与价格战”小米汽车的300亿技术壁垒与生态野心-有驾

“若产品缺乏竞争力,仅靠降价促销,毛利率必然难有起色。”这句话揭示了小米的逻辑——价格战本质是产品力不足的无奈之举。

拆解“不降价”的三大支柱

技术护城河:小米汽车专利中,电驱系统和智能座舱占比超60%。其“人车家生态”通过手机控车、家居联动形成体验溢价,SU7车主中30%为小米手机用户。

平台化降本:标准化模块使SU7与即将上市的YU7共享70%零部件,规模化采购让电池成本比行业低12%。

用户运营红利:59家门店预约数据显示,小米手机用户向汽车消费的迁移率是行业平均的2倍。这种生态协同降低了获客成本,使小米无需依赖降价换量。

卢伟冰喊话“不参与价格战”小米汽车的300亿技术壁垒与生态野心-有驾

价格战困局中的另类生存法则

对比特斯拉Model 3年内降价4次,小米选择了非对称竞争:

卢伟冰喊话“不参与价格战”小米汽车的300亿技术壁垒与生态野心-有驾
  • 产品锚定高性能标签:SU7零百加速2.78秒,直接对标保时捷Taycan,避开20万以下红海市场;
  • 生态盈利模式:车载手机支架、CarIoT扩展坞等周边配件贡献15%毛利,软件服务订阅率高达43%;
  • 产能控制艺术:主动维持供需紧张,既避免库存压力,又强化“稀缺性”认知。

35万辆目标会重塑行业格局吗?

若小米达成年度目标,将引发三重冲击波:传统车企被迫加速智能化投入,新势力需在用户运营或技术上构筑更极端优势。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小米可能成为首个横跨3C与出行领域的万亿级企业——其“人车家”生态已覆盖5.8亿台智能设备,汽车正是最后一块拼图。

结语:价格战之外的新生存样本

卢伟冰的“长期主义”不是口号。当行业陷入降价内卷时,小米用技术+生态构建高维壁垒。这给所有玩家上了一课: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在价格标签上,而在产品定义权与用户运营效率的刀刃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