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国标电动车,估计不少车主都有不少说法,毕竟关于它的抱怨可不少,连央视都多次点名曝光各种乱象,各地的监管部门也在加大力度查处。
国家又出新政策了,从这个月1号开始,电动车的最高速度不能超过25公里每小时,一旦快过这个限度,它就会自动断电,强制让你减速。一消息一出,网友们都议论纷纷,有人点赞,也有人不满。不过,无论怎样争论,有个大问题就是,电动车突然断电会不会有危险?谁能帮骑车的人想想办法,解解这个心头的疑问?
限速25kmh的新国标
央视镜头里对那些改装乱象直言不讳,曝光和批评得毫不留情,多个部门联手行动,执法动作也非常果断。而另一方面,街上跑动的电动车队伍呼啸而过,实际上大部分速度都超过了35kmh,还伴随着那句广为流传的抱怨:“这标准肯定是那些不骑车的人定的。”
别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标准更新,从今年9月1日正式生效的电动车新国标,其实代表着监管思路上的一次根本变化,它不再相信什么市场自律或者用户自觉,而是要通过物理方式进行干预,为你搭建一个几乎无法突破的“技术牢笼”。
以前想解个速,基本就是动动软件、刷一下码,甚至有些厂商在出厂时就在控制器里偷偷留了后门,操作起来挺方便的。不过这次的新国标一出,直接把套路搬上了台面,核心规定就是只要车速一超25kmh,电机就得立即停掉动力。变成了从“软限制”变成了“硬锁死”,想破解?那难度可就上去了,难得一见的指数级增长。
这还没算完,新规还加了控制器、电池这些关键零件的防篡改设计,新标准几乎是把所有已知的“后门”都给封死、堵死了。
更狠的还在后头,新规还加了一条“限塑令”,就是要求塑料零件的总重不能超过整车重量的5.5%。官方说得挺充分,说塑料是车辆起火时的主要燃烧源,听起来好像没啥问题,但实际上,这项规定也暗暗为那些外表大量用塑料件的小型车“划清了死路”。
正巧,这些车子正是宠爱改装的热门对象,因为它们空间宽敞,能放得下大容量电池,经过一番调整,符合标准的车子在改装方面的可能性已经被大大压缩了。
有需求就有江湖
技术上的封堵越是做得严严实实,实际上需求和规定之间的矛盾就越激烈,这股很强的动力,也正好催生了一个既细致又固执,难以根除的地下改装市场。
用户的需求挺刚性的,对不少人来说,这根本不是为了“贪图快感”,而是维持每天正常的生活节奏的底线。比如说,原本30分钟的通勤时间,限速之后硬是变成了50分钟,结果每天白白少了几十分钟的休息时间。
对于外卖员这类从业的人来说,一辆符合国标的车,可能就意味着达不到平台的订单要求。不过,只要有需求,供给就一定跟得上。在广西南宁曝光的改装产业已经形成了令人咂舌的“一条龙”服务,从软件解码、硬件更换,再到伪造的合格证和车牌,专业环节分工得明明白白,总能找到办法避开监管。
遇到这种情况,执法部门也挺头疼的,比如湖北黄石的“电动自行车一条街”突然来了一轮突击检查,山西大同也向经营者发出了规范通知书,这动作确实不小,气势也挺足的。
其实“先上牌后改装”的做法早就已经被大家知道了,再加上电商直播平台这些更隐秘的教学途径,导致执法部门的成本大大增加,也让长久整治变得难度更高。
堵死的路口,唯一的选择
电动车私自改造这事不能放任,毕竟有不少真实的血淋淋的案例摆在那儿,谁也不想在道路上正常走着时,突然窜出来的改装车把自己撞倒,结果就像人仰马翻的那样,轻一点可能只是擦破点皮,疼上十天半个月,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丢了性命。
虽然说管理是管理,但电动车限速25kmh这一规矩让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甚至有人直呼这速度还比不过共享单车,觉得用打车也不失为一种选择。由此一想,大家都觉得,电动车的改装问题,恐怕不单单是车的问题,而是源头可能出在别的地方。
就广州这个城市来看,居民们得需要一种比25kmh更快的交通工具,才能应对中短途的出行需求,可是合法升级的电动摩托车,却被一纸禁令给挡了下来,导致电动自行车不得不扮演本不属于它的角色,变成了市民出行的“唯一选择”。
这件事也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怨言,他们都在想,既然你把电动自行车的速度限制了,为什么还要禁止摩托车呢?不就等于把所有合法提速的途径都堵死了吗?结果网友们觉得,制定这些规矩的人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实际出行困难,因此有人就调侃说:“这标准肯定是那些不骑车的人定的。”
大众最难接受的,还是那个超过25公里每小时就断电的规定。于是就有人问啦,自动断电会不会有安全隐患?举个例子,比如你在上坡的时候,或者正要过马路,电动车突然断电,会不会滑倒?会不会出事啊?
这是大家普遍担心的,甚至也是对新规最不满意的点,所以有很多人在相关话题下面反复发表反对和抵制的声音,但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一些专业人士指出,即使电动车断电,车辆也不会一下子就停下来。考虑到载重和爬坡等情况,电机可以短暂输出更高的动力,所以断电后不会突然熄火。反倒像你自己踩刹车那样,慢慢减速。这样的限速措施,你还会反对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