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再度升级。9月1日,特斯拉中国宣布Model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降价1万元,从26.95万元降至25.95万元——这款8月12日才发布的车型,不足一个月就“闪电降价”,引发市场震动。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特斯拉中国零售销量30.4万辆,同比下滑6.3%,是新能源销量前十厂商中跌幅最大的。为扭转颓势,特斯拉选择以价换量,而比亚迪、小鹏等品牌也跟进,在25-30万元价格带通过“加配置+降价格”抢市场。
车企利润因此被大幅压缩。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7月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3.5%,环比6月的6.9%下降超三成,同比去年7月的4.4%也有下滑。不过,在整车企业厮杀之际,产业链中两个环节却在稳定盈利。
一、二手电池回收:退役电池里的“黑金”生意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第一批动力电池已进入退役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140万吨,但当前正规回收利用率不足40%,市场缺口显著。
电池回收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取锂、钴、镍等贵金属重新用于新电池生产。以碳酸锂为例,2025年市场价稳定在8万元/吨,回收提取成本仅为原生材料的60%,利润空间突出。目前该领域头部上市公司表现如下:
江西宜春某回收工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1吨退役电池能提0.8吨正极材料,按现价算净利润1.2万元。我们每天处理50吨,年利润很可观。”
此外,该业务还契合国家政策——要求2025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达95%,且企业可享税收优惠,堪称产业链“现金奶牛”。
二、充电桩运营:从“烧钱”到“盈利丰收”
前几年充电桩运营多处于亏损状态,但2025年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5000万辆后,该领域迎来盈利拐点。核心原因是“利用率提升+增值服务”双驱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充电桩利用率从2022年的15%升至40%,每度电加价0.8元,1台120kW快充桩日盈利可达300元;同时,充电桩还能通过便利店消费、广告、保险代销增收。
目前充电桩运营领域上市公司业绩分化,但头部企业已实现稳定盈利:
星星充电的数据更能体现行业趋势:其全国50万个充电桩中,10万个已实现“充电+增值”双盈利,单桩年均利润1.2万元。有运营商感慨:“以前拉用户充电,现在用户排队等,小区物业甚至给我们场地费,因为充电桩能抬升房价。”
总结:关注产业链后端的“稳钱”机会
当整车企业在价格战中压缩利润时,二手电池回收和充电桩运营凭借“政策红利+需求爆发+模式创新”实现稳定增长。
对投资者而言,与其紧盯前端整车价格厮杀,不如关注产业链后端——像格林美、宁德时代(电池回收),特锐德、万马股份(充电桩运营)这类布局扎实、业绩明确的企业,或许是更具潜力的标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