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去极氪体验店试驾,最后却得掏钱买单一顿KFC?
这听上去像段子,但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想象一下,你兴冲冲推开门,看车、试驾,一副“我很认真”的模样,结果销售小哥一本正经告诉你:“不买车的话,这饭钱您得自己付。”
尴尬瞬间爆表,有点像被拉进了一场“不买罚款”的奇葩游戏。
事情还挺有戏的。
先别急着给销售扣黑心大帽子,他其实也不是故意整人,而是这背后藏着新能源市场那点儿让人头疼的生存逻辑——没人愿意白干活养客户啊。
就好比篮球场上的替补球员,如果每次上场都没分数入账,那工资还能发吗?
说回现场:顾客完全没下订单意思,就是来摸底看看。
这位销售悄咪咪地点了份肯德基套餐,然后丢下一句重磅炸弹:“您不订车,这餐费就得自理。”
画面感简直炸裂,我差点想象他眉头紧皱拿菜单刷卡那刻的窘迫。
不知道有没有旁边同事偷偷翻白眼?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家所谓体验店压根不是传统4S铺面,而是在商场里租个展厅玩票性质,经销商老板估计连请吃饭的钱都算计着花呢。
你以为卖辆电动车跟逛街似的?
别天真了!
这里每笔成本都是实打实摊到员工肩膀上的,不卖出一台车,奖金缩水工资打折扣,“免费午餐”成奢侈品。
顺便提一句,我忍不住联想到体育圈类似状况。
有明星运动员去高档会所蹭酒水,被要求结账闹出风波;又比如NBA某球星因为拒绝参加训练营,被粉丝骂“不敬业”。
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小故事,其实核心都是价值交换的问题。
咱们不能光享受服务,却一点代价都不承担,否则经济链条早崩塌,就跟球队只防守不上篮一样行不通。
还有沟通问题显而易见。
如果当初那位销售能稍微坦诚一点,比如“一开始先说明这是赠送还是收费”,局面可能不会这么火药味十足。
但现实是,他选择用模糊策略埋雷,让顾客猝不及防直接踩坑,引爆网络舆论狂潮,也难怪网友们炸锅。
心理学角度讲,人最怕被套路和感觉吃亏,即使几十块快餐费也能激起千层浪。
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小失误立马放大成全民吐槽盛宴。
不过换个思路,要是大家都觉得“试驾=免费的美食派对”,那么那些努力维持运营的新势力汽车品牌,还怎么活命?
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就是马拉松,不是什么速战速决的大赛。
从技术升级到消费者信任,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复杂。
今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但利润空间依然捉襟见肘。
一些传统巨头靠资金厚度支撑营销阵地,新锐品牌则在刀尖上跳舞,每分钱都精打细算。
再扯远点,说说现代购车人的心态变化吧。
当年老爸老妈攒几辈子的积蓄才换辆新座驾,现在年轻人挑车型配置,比选手机APP还认真。
一分钱掰两半花已成常态,所以面对莫名其妙多出的消费项目,自然警惕性满格,不服气也是情理之中。
反观娱乐圈,还有不少明星家庭低调接地气,比如黄磊一家带孩子出游穿朴素衣裳,却引来网友各种猜测,“这是生活真实还是摆拍?”
这种热议反映的不只是个人选择,更揭示公众对豪门与普通生活界限的迷惑和期待。
同理,在汽车消费领域,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公平透明的交易环境?
话题回到极氪这件“小插曲”,它无疑暴露了目前新能源营销中的诸多矛盾——从资源有限导致服务缩水,到信息传递断层引发误解,再到用户期望与实际体验脱节。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让一次简单试驾变成口水战前奏,也让我们看到整个产业链条承载着怎样沉重压力。
有人笑言,下次约朋友去体验店时,会提前准备钱包问清楚“隐藏菜单”有啥费用,再不给别人添堵。
而且,从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渗透率已逼近30%,竞争越激烈,各种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有时候擦枪走火在所难免,只不过如何把控尺度,是留给企业管理者的大考题。
至于消费者嘛,该保持警觉,但别忘了适当宽容,因为没有哪个行业喜欢被当作提款机,对吧?
毕竟连著名教练菲尔·杰克逊执教湖人,都曾因团队内耗焦虑过度,可见商业生态里的博弈永远复杂难料,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大赢家。
所以,当我们再次谈论这个“不订车要付饭钱”的新闻时,可以尝试把目光放宽一些,看清背后的行业生态、心理预期以及社会文化碰撞。
不必非黑即白,也许偶尔多几分理解少几分指责,会让这个世界稍微柔软一点,更容易消化那些突如其来的奇葩操作和乱象丛生的现实景象。
好了,说来说去,你有没有遇过类似“买东西还要额外付款”的囧事?
或者你怎么看待这种新兴品牌为了活命不得不用“小伎俩”养客户现象?
留言区等你聊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