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的五方天雅车展中心,周三晚上7点半。我手里刚拿起一杯矿泉水,眼角瞥见对面展台那台刚亮起的宝骏华境S仪表盘,泛着淡淡的蓝光。空气中混合着新车内饰的塑料味和微弱的电子元件发热刺鼻气息,让人觉得既兴奋又有点疲惫。
你觉得这次五菱和华为的合作,真能拉低智能汽车的门槛吗?旁边老张,这个卖车也有十年的老司机,皱着眉头问。我心里也没底,但还是答:我觉得有戏吧,毕竟价格会更亲民点,华为的芯片和算法强,不像某些国产品牌那样还得磨半天。
估算了一下,宝骏华境S的入门价格大约在15万到18万元之间(样本少,估计偏差可能有5%),而搭载类似华为鸿蒙座舱的车型,上一代普遍在20万以上。说实话,这价差就像买菜,能不能买到还得看菜市场运营咋样。同价位里拼智能系统,宝骏华境S明显比某些国产紧凑SUV的低配版更实操友好。尤其是华为的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触发延迟感低,反应更直接,就像踩刹车能立刻感觉到台阶高度一样,不像某些车往往要等到台阶特别高的时候才反应。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上次去五菱工厂,车间里那个12合1驱动电机系统刚开始没弄明白,后来才发现,它其实就像咱家厨房的多功能料理机,把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全整合在一起,方便又省空间。华为这次跟五菱的合作,把这种厨房家电做得更智能,边上还装上物联网的智能灶台,让整体制造流程更灵活、更数字化。
但我可能说大了,毕竟智能制造的升级不是翻篇那么快的事,硬件还得靠人工细节打磨,就跟你新买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光鲜,手机壳边缘磨砂感还得靠设计师反复调教一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智能汽车技术普及,真的能让普通人都用得上吗?技术成本、后期维护难度,这些都没消失啊,你说呢?比如说,后排坐姿调节,一个老车厂老用户跟我说,宝骏华境S后排空间大是大,可尾部靠背调节幅度不如威兰达那般细腻,对于长途疲劳感缓解差别很大。这种实操细节,是智能座舱暖系统搞不来的。
老张突然冒出来一句:华为造车虽然没动真格,但它们的技术现在简直像黑马,尤其是在芯片和网络服务上。五菱这品牌,底子厚,不像某些开始天天喊‘智能’的车企,更多是买技术贴牌。他说这话的时候,目光盯着宝骏华境S那块大屏,好像看到了未来的某种可能。
我怪自己没细想过一个问题,华为的供应链和五菱的产能匹配到底有多顺畅?众所周知,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就像复杂的大型商场,缺哪块柜台东西就卖不出货。华为技术虽好,但五菱的产线需不需要重新适配才能完全发挥效果?我估计,这对他们来说是接下来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硬任务。
再说一点,这次合作最让人期待的明星产品宝骏华境S全系配齐了华为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和乾崑智驾 HUAWEI ADS 4,这两套系统听上去牛逼闪闪。但我记得同事开了次试驾,反映华为的智能语音识别还在不断调整,遇到方言口音就犯迷糊,算是目前集成座舱的一个磨合阶段。这让我体会到,技术再先进,没有让用户惯起来简单方便,一切都是浮云。
我刚才算了个粗略的保值率——宝骏这种自主品牌搭配华为智能,大概三年后的保值率能稳定在55%左右(样本有限),对比同级合资车的45%算不错了。不过这还得看后期软件更新和硬件故障率是不是耐操。
说起软件,我还想起华为的智能制造体系——I²MS智能岛——据说里面用AI、大数据玩得挺溜。简单说,就跟家里装了智能中央空调,能根据室温、湿度随时调节,而不是靠传统手动开关。五菱借这个能提高效率、降低次品率,但也说明生产线上对硬件依赖重了,万一哪里断网,估计车也难下线。
有个小细节挺逗,签约仪式上,五菱那边一位研发刚喝了口水,咽不下去,差点呛着,我还偷乐。这种大项目背后,研发人员压力大得很,天天围着软件、硬件协同转,有时候代码改动一点点,整个供应链就跟扯皮似的。
我重复了次对五菱未来的期待,忽然觉得这话说大了——毕竟车企不是升级APP,智能产品普及还要眼下用户实际感受到方便实用,不能光靠概念撑门面。技术深入人心靠的是时间和市场反馈,不然无异于自嗨。
说到这里,我忽然跳脱一下,猜测两家公司这次合作,可能更多还是为了立碑,提升公众认知和品牌溢价,毕竟智能汽车口碑有时候更靠产品口碑以外的营销氛围。(估计有点主观)
最后想问你们,智能汽车普及,是不是得先让车内最普通的红绿灯识别、语音助手无障碍用起来,才算真正用得上?还是说现在咱们太焦急了?你们有没有体验过这类智能系统用起来让你觉得不顺手的瞬间?
灯光渐暗,我摸了下方向盘,温度还没降下来,感觉五菱和华为的这场合作,像是一场刚刚开炉的铁匠铺敲打,响声犹在耳边,未来是亮是暗,得看后面怎么锻造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