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在2025投资者日公开认错,称特斯拉押注4680干法电极是“重大失误”,行业竞速已冲到前面
这一句话,把五年的技术焦灼拉到了台面上,也把电池赛道的速度与耐心,摆给所有人看
先把时间线拉直
2020年电池日,特斯拉高举“干法电极”旗帜,承诺用4680把成本和制造时间砍半
但真正上生产线,问题密密麻麻,正极损耗一度到70%到80%,设备修一次要等一个多月,实验室里的漂亮想象扛不住工厂的节奏
拆解显示,早期4680只是“大号”NMC811,没硅负极、没低钴,也没干法工艺加持,能量密度反而不如2170
这并不是“翻车”,更像工程上的硬骨头,咬不动就得掉牙
现实反应很直接,搭载4680的Cybertruck充电不算快,高功率区间守不住,热堆积更考验热管理
特斯拉一边扩产一边降成本
2024年秋天官宣第1亿颗4680下线,德州和内华达瞄准百GWh年产能,德州团队称自研4680的每千瓦时成本已是特斯拉供应链最低
但这还不够,干法没完全跑通,单位成本和良率扛着压力,湿法能稳却拖工艺节拍,左右都不轻松
对手不等人
宝马新世代iX3用46毫米大圆柱,108.7kWh电池组配800V平台,峰值充电功率顶到400kW,10%到80%只要21分钟,10分钟能加372公里
实测更狠,9%到23%电量区间能扛住400kW峰值,到56%还能给220kW,这种“功率曲线”就是用户体感差距
宝马把能量密度做上去,高镍正极加硅负极,400V和800V都能兼容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LG新能源、三星SDI等都在加速46系列量产,2025年起很多项目冲击10GWh,2026年再扩一轮
你能感觉到
大圆柱这条路从趋势变成现实,谁能把快充、能量密度和成本三角稳住,谁就有话语权
关键是最新动向
2025年2月,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特斯拉四项干法电极关键专利,工艺突破有了“护城河”的雏形
随后4月的内部会上
特斯拉称4680自家线的成本效益已超越外部供应商,德州超级工厂计划在2025年全面投产干法极片,目标是成本和性能一起抬
供应链也在细抠
宁波容百、苏州东山的材料和制造方案被引入削成本,德州工厂新上意大利产重型压力机,有海外车媒猜测用于干法电极生产,并可能先落到Model Y
我更关心的不是“装备有多重”,而是它背后代表的工艺窗口期
如果干法极片能稳定跑量,特斯拉的成本曲线会变形
特斯拉并没撤退,仍在招聘干法相关岗位,计划2026年让4680“大幅增加”,服务Semi、Cybercab和Optimus,四款新电池路线也在规划,包含LFP和高能量版
现实很务实,外部供应还得继续
LG新能源在韩国梧仓投产4680,规划年产8GWh,松下也在推产能
在装机端
业内估算特斯拉自研4680从2024年的0.1GWh蹿到8GWh,同比增幅惊人,周产能能撑两千五百台以上Cybertruck,算下来年产约16GWh,2025年底全球4680总产能或超70GWh
把镜头拉回更大的盘面
2024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到128.2亿只,同比增长3.6%,电动车是最大下游,超过一半
中国跑得尤其快
全年出货56亿只,增速超50%,全球份额从29.3%抬到43.6%,18系列和21系列仍是主力,但大圆柱在动力和储能里加速起量
报告显示
大圆柱的吸引力在于能量密度和快充综合表现,AIDC向分布式BBU切换预计从2025年启动,2031年BBU市场规模冲到166亿美元,复合增速约11%
这条路不是谁先喊口号,谁就赢
看两段故事更有启发
宝马在2010年把800页标准和专家团队带到宁德时代,2013年“之诺1E”上车,十多年磨合后再给圆柱订单,宁德时代靠着这条“共同体”成长为全球龙头
另一个是三星SDI
从测试线到马来西亚投产,再到2025年开始批量生产46系列,首批4695模块从越南交付美国客户,快速切入大圆柱赛道,既补齐产品线也拿到潜在大客户
这两段,都在提醒我们
标准、验证、供应链协同,比某一个“神工艺”的宣传更硬
也别忽视国内在干法上的探索,宝晟能源的中试量产、上海联净的低成本黏结剂和干法固态膜,云山动力的全极耳大圆柱示范线,都在试图把“好想法”变成“能量产”
有电池专家说得直接
现在真正做到干法可量产且性能能打的,只有特斯拉一家,但产业化的关键还是成本
宝晟能源创始人郜明文的观点也很现实
如果物料能做到100%循环,再利用,干法工艺才有全球普及的底气
回到特斯拉
认错是态度,专利是盾牌,工艺跑通是矛,三者缺一不可
我在意的是下一步能否把“工程上的正确”变成“商业上的收益”
德州全面投产干法极片如果兑现,4680的故事会变得不一样
同时也要看到
中国和欧洲的车企在充电速度和能量密度上不断刷新用户体验,北美市场或许不焦虑,但全球赛道没有慢车道
这场大圆柱之战,最终看的是谁敢在长周期里把细节做成优势
特斯拉从技术领先者变成阶段性追赶者
但只要干法工艺的良率和成本曲线真正拐头,它还有机会把“失误”写成“转折”
我愿意把期待留到2026年前后
那时候我们再看,谁能把快充、密度、成本与供应链四条线同时拎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