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高速下来,整个人有点懵。隧道里,前面车怎么突然急刹?我第一反应,脚一踩刹车,双闪也顺手按了。结果我从后视镜能看到,跟在我后面的,不止一辆,也都跟着亮起了双闪,像是一条红色警示的长龙,一路延伸开去。那情景,挺震撼的。说实话,平时开车我是一向谨慎的,没想到大家这么默契,没点声响没个手势,大家都懂这个隐藏的规矩。
这事让我想起上周跟销售小张聊天,他说他们店里卖车时,客户最怕的就是说不清高速的驾驶安全感。尤其是20万上下这个价位的车型,很多车配备了自动刹车啥的,但实操感受跟教科书讲的差挺多。就拿急刹这事儿来说,现在的车企倒是能配智能刹车系统,但反应速度和预判能力并不完全能替代人脑。小张还开玩笑说,车子倒是够聪明,最难智能的其实是识别人心。
说到识别人心,我突然想起我在供应链部门干过的事。研发新车那阵,常常被人问,为什么从设计到量产得花那么久?其实很像煲汤。配料(零部件)得逐个选好。你想啊,发动机供应商一家,变速箱另一家,油泵第三家,整合得像拼乐高杯子蛋糕一样复杂。还得保证配料间不炸锅,供应链一点小问题,车子性能和安全感立马打折价。开车讲的默契也差不多,车与车之间缺个沟通,每个人都我行我素,那高速不是乱场吗?
不过得实话说,这次隧道里的场景,我有点夸大了。毕竟我也知道,不是每条高速都安全到这种程度。比如之前我那朋友李哥,他打工人,碰上个晚上高速堵车,有人开了个比首都车还毛躁的车,直接变线撞了护栏,结果后面三条车道都堵了半小时。李哥说,当时心里七上八下,想喊人家兄弟你稳点,可是也没法。这回我那隧道里红色长龙,可能是个偶然事件,但正好让我反思:高速上最重要的,不是车多高级,是人心有没有连起来。你说是不是?
刚才翻了下笔记,那天我还记着跟维修师傅老赵说的一句话:新车性能再好,轮胎老化、刹车片磨损,那都是坑,绝对没法靠智能系统弥补。你看,现在跑高速70、80的车满大街飘,油耗好像还稳定在8升左右,但你百万次路况反复考验下来,那成本其实是留给自己的。粗略算下,百公里油费加折旧维护,20万级车保守保养两年,也得砸3万块左右。少走弯路谁愿意多花钱呢?
有点扯远了。回到高速上,有的司机特别让我无语。他们占快车道,时速80,还边打电话边开车,后面车都没法超。你说这算哪门子高速?我觉得这类人根本没意识到高速快的本质。其实快不是开得快,而是能迅速反应和变化。你光稳一个速度不动,后面车也不敢随便超,那路拥堵是必然。你得有点弹性,别死住了影响别人。这事我稍微刚开始没说清,现在挺认可这个想法。
顺带猜测一下,未来如果自动驾驶真的普及了,那江湖规矩会不会就没了呢?车与车直接通讯,车队自动配速,所谓红色长龙的现场感会不会成过往云烟?(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觉得人还是会在里面,有点想象不到的复杂情绪和状况,不是程序能全部覆盖的。
顺便问问你,平时开高速,遇到类似紧急刹车,你会怎么反应?直接踩死?跟我一样开双闪示警?还是觉得根本没用,你更相信车子的智能刹车?我倒是怀疑,有时候这些智能还没车主的直觉靠谱。
最后还是要提提我一个小情绪。真心有点嫌麻烦的,是每次出门都得照顾半天心态,忙着调节刹车距离,算好跟车距离。尤其是节假日高速上多了那么多不按套路出牌的司机,开起来累得够呛。搞得我有时想干脆在家睡觉,躲开这江湖。不过转念一想,这不是解决办法。反倒更该让自己练就一套读心术,哪怕不准,也能多挽回点命。
所以说,问题来了,你觉得高速上这种没明文规定的默契,能否普遍推广?还是仅限于同一圈子里的老司机能懂?想象一下,一个新手车主进了这江湖,没有经验,也没那份危机感,他到底能撑多久呢?没人替你操心,没人替你背书,安全就靠自己。真是越来越感慨,开车这档事儿,不只是技术活,更是个心理活。
说到这,我又想起当年刚开始做自媒体那会儿,写的第一篇稿就是关于高速安全。那会儿夸张点说,高速开车姿势跟跳伞差不多,整个人是被那速度带着走。现在慢慢想想,倒不完全是速度问题,更多是你能不能读懂身边人的惯,心态,和那份无声的承诺。这才是高速上的真江湖。
你说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