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临港新城,风从东海吹来,卷起大片建筑工地的尘土。
一台挖掘机停在一块刚刚平整完的地皮上,机器臂还沾着泥点。
工地旁,几位西装革履的人正和本地官员低声交谈,神情里透着股“你来我往”的试探。
彼时,这块地还没有未来感十足的厂房,没有Model 3和Model Y的轮胎印,只是一块“尚未写进历史书”的空地。
倘若你是现场某位围观的路人,见这地块标价98亿出让,却曾被估值“千亿”,不知会不会和我一样,生出几分“这是在玩什么大招”的狐疑。
2018年,上海与特斯拉的对赌协议,在中国商业史上,绝对算得上一桩“悬案”。
不只是因为特斯拉成了第一个能在中国全资建厂的外资车企,更因为这场交易的“开局姿势”实在太不按常理出牌。
全资建厂、地板价拿地、400亿低息贷款,每一条都像是赌场里的筹码,堆在牌桌中央,让人侧目。
外媒惊呼“中国为特斯拉打开国门”,国内舆论则一半叫好一半担忧:如果赌输了,上海是不是要当一回“冤大头”?
以旁观者的身份,回望这一幕,逻辑链条其实并不复杂。
上海知道特斯拉要进中国市场,特斯拉也知道中国新能源是块巨大的蛋糕。
一边急于成就新能源标杆,一边渴望打破本土合资的枷锁,这场“对赌”,更像是一次“各怀鬼胎”的双向选择。
只不过,上海给的条件,确实下了狠手——土地价格只有市场价10%,贷款利息3.9%,在财经圈属于“史无前例的优待”。
但上海并没有忘记“留一手”。
从2023年起,每年纳税22.3亿元,否则地皮得无条件归还;五年内必须再砸140亿建新厂,供应链零件2029年前全面国产化。
看上去像在“送钱”,其实是“拎着皮鞭”——你不跑快点,这块地就不是你的。
我对“对赌”二字,天生有点职业过敏。
说白了,“对赌协议”听起来风风火火,其实底色永远是冷的。
在中国商界,娃哈哈和达能的那场“你死我活”,算是早年“对赌”的典型:对方给你钱,但你得按我设定的轨道狂奔,否则就得吐出来。
上海和特斯拉这场豪赌,表面上热闹非凡,实则藏着精密算计。
你给我税收、投资、产业升级,我给你市场、土地、政策红利。
一切都清清楚楚,哪怕台下观众喝彩再多,幕后的算盘声其实从未停歇。
2023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纳税83.9亿元,完成了对赌条款的近四倍。
国产率超过95%,出口超百万辆,带动了无数本土供应商成长。
这些数字摆在那,足够让原先担忧“上海冤大头”的人闭嘴。
甚至可以说,特斯拉用“洋面孔”,帮上海打通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能源产业链。
以前卡脖子的零部件,现在“上海产,全国用”;以前供不起大订单的小企业,现在成了国际链条上的重要齿轮。
然而,理性推演下去,问题并非全然消失。
重押一家外企,政策倾斜到这种地步,会不会让本土企业“心里发酸”?
如果说“特斯拉模式”能激活产业链,那它会不会也无形中“压活”了某些本土竞争者?
这是“鲶鱼效应”,还是“狼来了”后的草原空无?
从专业角度看,答案并不简单。
特斯拉的到来,确实倒逼国内新能源车企卷技术、卷管理、卷成本,某些老大哥甚至被逼下了牌桌。
但市场经济不就是优胜劣汰?
不过,有时候我也忍不住想,“政策的天平”总不能只为一方倾斜太久,否则迟早会失去公允的砝码。
有趣的是,这场对赌的幕后故事,并不比表面简单。
特斯拉原本最早是和北京接触,临港团队愣是抢先加速,才把“肥肉”揽入怀中。
2019年1月奠基,12月首车下线,“上海速度”成了另一个商业传奇。
有人说,这叫“胆大心细”;我倒觉得,更多是“押上全部底牌的无退路感”。
上海押注的是整个城市的新战略方向,特斯拉赌的是对中国市场的绝对信任。
赌桌上,没有谁能全身而退,只有一方跌倒,另一方才真正明白“代价”是什么。
当然,特斯拉很争气,这场对赌成了教科书式的“双赢”案例。
但真要说成败,其实还有旁观者难以看见的成本。
比如,地方政府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是否会拉大中小企业的生存鸿沟?
再比如,当政策红利消退,市场逻辑回归,谁还能笑到最后?
这些,都是我这种“习惯盯细节”的人,睡前偶尔会琢磨的难题。
写到这里,不得不自嘲一句:做了这么多年“行业剖析”,总觉得自己像法医,面对商业现场,总要翻看每一份冷冰冰的数据、合同条款、配套政策,努力扒出背后的人心角力。
结果发现,中国的商业世界,从来不缺胆识,也不缺算计,缺的是能在豪赌后冷静回头的人。
就像特斯拉和上海,各自都亮出了杀手锏,但未来终归还是交给时间裁决。
谁知道十年后,这场当年“最牛豪赌”,会不会被后来者拍在沙滩上?
最后留个问题给读者:当你是城市的掌舵者,会不会也像上海这样,把全部底牌押在一场“看上去能激活未来”的豪赌上?
你愿意为一条产业链,豁出全部资源,和全世界下注吗?
还是说,你更倾向于稳妥慢行,等待下一个风口自己降临?
商业世界的轮盘还在转,下注与否,始终是自己的选择。
有时候,最难的不是做决定,而是决定之后,自己能不能承受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