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马斯克在北京受到如同贵宾般的接待,被视为英雄般的存在。如今,在中国那些光彩夺目的汽车展厅中,顾客们却常常绕过特斯拉的展位,津津有味地钻进一辆又一辆国产新势力的汽车里,感受着车载卡拉OK和智能冰箱带来的新奇体验。
这种反差可不只是销量涨涨跌跌那么简单,实际上它预示着一个世界级商业传奇的故事正在悄悄崩塌、变样。
这可不只是公司起伏的小插曲,而是一段“共生关系”逐渐腐败的过程。曾几何时,特斯拉和中国市场之间建立了一种几乎完美的互惠合作:中国借助特斯拉这条“鲶鱼”,带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打造出了一个世界级的生态圈。
曾经,特斯拉仰仗中国的制造技术和巨大市场,靠这条路走出了困境,逐渐成为全球的领导者。而今,这对曾经的合作伙伴的利益指针,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不同的方向。
创新怎么成了包袱
今天特斯拉的尴尬局面,表面上看,似乎是被那些功能繁杂、价格更实惠的竞争对手给挤垮了,可背后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它那套“极简主义设计”以及“中央集权式软件开发”的核心思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似乎不太合拍。
当特斯拉还在坚持性能和软件的纯净追求时,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被各种本土化、贴心的功能养刁了。从车载大屏幕里的娱乐系统、方便家庭出行的车载冰箱,到满足社交分享的小巧自拍相机,甚至还能无缝接入智能家居的语音助手,这些国产品牌带来的“贴心小确幸”,特斯拉一个都没有。
有位车主把自己的Model3卖了,转而选择了小米SU7,原因很直白——后者的智能科技集成实在太吸引人。这种换购心态的变化,让特斯拉在中国消费者心中,逐渐被贴上了“过时”的标签,新鲜感和创新的光环也在慢慢褪去。
这种落后感,主要源自特斯拉以美国为核心的产品开发路子。听说中国的销售团队曾多次把一线用户的喜好和需求反馈回去,但回应却特别慢。这让现场的销售人员压力山大,只能硬着头皮去推广那款越来越脱离中国实际的“老款”车型。
更令人烦恼的是,马斯克的产品策略好像跟市场的方向不太一致。他一心想着通过“减配”的办法来降低成本,为将来的低价车型打基础。但是在中国市场,本土的品牌正上演一场“加配减价”的激烈竞争,拼得你死我活。
拿ModelY来说,它的起售价大约是36700美元,可比亚迪那些配置更高的竞争车型,售价却只需26400美元。结果就是,曾经让特斯拉引以为豪的价值感,正在被快速冲淡。
用数字说话最直观。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早先超过10%,到现在大概降到4%出头,可谓是跌得挺快。就在上个月,整个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还在高速发展,同比增长超过25%,结果特斯拉的销量反而出现了30%的同比下滑,真是令人震惊。
虽然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总量大致增长了15%,比前年同期多了不少,但跟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整体26.2%的增幅一比,就显得有点惨不忍睹了。要知道,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全球销量还出现了近四年来的首次同比下降,形势似乎不太妙。
马斯克这张牌不好使了
马斯克在中国市场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电动车产品上,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位独具特色的美国顶尖实业家的身份。这种身份让他一度被看作是中美之间的一座特殊桥梁。
不过,随着他在美国内政上的立场发生变化,加上中美关系不断紧绷,他作为“桥梁”的作用也逐渐减弱。特斯拉原本被视作两个大国之间的一座“润滑剂”,如今却变成了夹在两头、局势尴尬的棋子。
当初,北京方面其实挺看重马斯克的,希望他能在紧绷的中美关系中起点“建设性”的作用。不过,随着他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公开闹翻,再加上没能在关键时刻扮演斡旋的角色,这份期待也逐渐落空了。
这时,华盛顿那边的压力可真是如山般增长。美国开启了对中国制造智能汽车的国家安全调查,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还直接把中国汽车比作“装了轮子的iPhone”,说它们可能被北京远程操控或者瘫痪。这番说法,让那些严重依赖中国制造的特斯拉,日子变得更加难熬。
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软件在中国遭遇的难题,就是这种地缘政治夹缝的一个典型例子。一边,中国的国家安全规章严格限制了FSD用到的海量车辆数据跨境传输,不能随意出境;另一边,美国的出口限制还限制了那些最先进的半导体芯片,搞得特斯拉在中国进行必要的模型训练一筹莫展。
技术和政治双重压力让特斯拉陷入了困境,最核心的竞争力FSD迟迟无法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再加上另一家车企的自动驾驶系统出了一起致命事故之后,中国对整个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更新都变得更加谨慎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像小鹏、比亚迪这些本土竞争者,正在加快研发自己的高端辅助驾驶技术;而百度、小马智行等企业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也早在多座中国城市投入了商业运营。这曾被认为的“救星”角色,现在却逐渐变成了一种“负债”源。
在中国的某些舆论讨论中,人们还津津乐道于当年中国“挽救”了濒临倒闭的特斯拉。不过实际上,这家企业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华盛顿的决策层看来,反而成了它最大的安全隐患。
印度会是下一个中国吗
特斯拉频繁对印度市场示好,远不止是普通的业务拓展,更像是一场谋划已久的战略调动,目标是在没有政治压力,又不用担心技术被“弯道超车”的“中国2.0”上开拓一块新天地。
不过,让人觉得不太安心的是,特斯拉在机器人这些新项目上,似乎在沿用它们在中国为核心的供应链方案。这就像是在自己身上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那个“鲶鱼”的故事又可能会重演。
把注意力转向印度,也可以看作特斯拉对中国市场风险加剧的直接反应。马斯克和印度总理莫迪的高层会面,还有跟信实工业等大企业谈合作建厂的打算,都明确展现出,特斯拉正努力打造一个备用的供应链和生产基地,想在未来的中美局势动荡中找到一个避风港。
为了这个目的,印度政府也顺势而为,降低了电动车的进口税收,方便外国投资顺利进入市场。
不过一看特斯拉辛苦打造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就能挺直了腰杆发现,类似的套路又在上演。为了赶快推进研发、省点钱,Optimus的关键零件,比如行星滚柱丝杠和电机,都是靠中国的供应商提供的,毫不含糊。
这种做法短时间内效果还挺不错,可从长远角度看,它其实在默默帮中国本土的机器人行业“添砖加瓦”。这些供应商的技术水平和行业名声,不知道不觉间都提高了不少。
这正好演出了“鲶鱼效应”的精彩场面——为了刺激自己进步,反倒无意中培养出了最强的对手。马斯克也清楚这一点,他曾坦率地说过,未来机器人行业的格局,很可能除了特斯拉外,主要由中国企业撑起。
这可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他自己战略布局带来的必然结果。像摩托罗拉、苹果这些美国科技巨头在中国市场被本土竞争对手赶超的经历,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特斯拉未来的新路上。
这个两难的局面似乎难以破解。特斯拉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够高效整合全球供应链,做到速度快、成本低,然而,这一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在无意中培养出了未来可能击垮它的对手。
无论是电动车、储能系统,还是机器人领域,特斯拉都像是个火箭般的“推进器”,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尤为明显。要是逃往印度,也许只能延后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可从根本上改掉这个轮回的命运,似乎是不可能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