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成都车展都很热闹,今年成交金额57.53亿元,91万人来看展,3万多台车卖出去,你说这个局面是不是挺让人琢磨的?十天时间,西博城人头攒动,车商卖力吆喝,观众有的真买有的凑热闹,有的就是过来看看新鲜。这背后,咱们其实该想想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大家现在看车展还这么上头?第二,汽车圈真如数据说得那样红火,还是表面繁华?第三,这场展会跟城市、跟普通人还真有关联吗?
先看数据。五十七亿,三万多台成交,这是生意人最爱看的东西。你别看车展广告花里胡哨,到底卖了多少台,才最有说服力。而且中国品牌乘用车占了近七成,新能源渗透也超过四成半,这就不是普通的车展,那是国货争气,在市场上站住脚了。以前讲买车看合资、看品牌,现在这局面反过来,越来越多人觉得国产车不光性价比,更有科技范儿。
中国车,这几年可真是变活了。从比亚迪那种“包馆”显肌肉,奇瑞琢磨什么皮卡生态系统,到鸿蒙这些科技公司下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词儿搁三五年前没多少人放在心上。今天你要是说你不会点智能驾驶,车都不好意思上市——这是不是科技的好,咱得两头着看。有用是真有用:堵车累了能歇歇手,刹车跟人反应一样快。但你要真信车企一顿吹,能让你解放双手,一路看电视,那八成是吹牛。
其实,车展的本事不止这些数据和新技术。这届成都车展最有意思的是“展城融合”这新玩法。以前车展拉动本地经济靠餐饮、住房、运力——这回不光你进场看车,还能凭票在全城一千多家商户打折买东西,从青城山名胜到武侯祠,旅游都给你打折。主办方把城市的烟火气拉进正式展览,把买车和逛城真正做成“一块事儿”。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像每年双十一,表面儿上是电商的节,其实搞动全社会?
金融、保险、购车补贴,政策解读,一站式服务,这些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愿意下单。特别今年,买车补贴又来了三轮。你看,国家、地方其实都是希望大家多消费,毕竟汽车大件,每一单背后都是大量资金链条、就业岗位、与上下游的密切关系。成都车展就像个超级“放大器”,动静一大,城市引力蹭蹭往上涨。所以参与感并不是吹出来的,是真真切切有实惠和改变带来的触动。
咱们要反思:人为什么还得去车展?网上那么多视频、直播、参数一查都齐,真要买车线上查配置、线下有4S。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挤展会?一是气氛,新鲜热闹,就像是年货大集。二是“蹭科技”,自己坐在旗舰新车里,摸摸屏,看车窗弹出语音操控,这种体验感是云上哪儿都没的。三是真有志同道合的“车友”,他们把车当成文化,来这儿品一把趋势,也沾沾智能和未来。
但展示与成交的火爆,不必全部算到“汽车市场高光”上。必须看到,今年经济大环境大家感受都复杂。汽车这行有自己的幸与不幸:一方面旧车要换、政策驱动,新能源、智能化激发一波换车潮;但同时过剩的产能、厂商卷价格、车型出得太快,前脚买了后脚降价。有人看车展是“消费升级”,也有人把它当成新瓶装的“价格内卷大会”。一个人没觉得生活压力减轻,就不会脑子火热盲目消费。
这里得说说现在的车,尤其是新能源、智能驾驶、国产品牌崛起到底给了谁好处?对城市,是一个新名片,成都希望通过展会成为国际消费中心,未来大家一提成都不只是美食、熊猫,还是汽车行业风向地;对企业,卖了车赚了钱、促了品牌升级,特别是比亚迪、极氪这些品牌,正面PK国际大牌,算是正向的市场竞争。可是对于普通人,说实话,真正能明显觉得日子变好、用车更安全便捷、花的钱更少的,是不是还没到位?
比如说豪华、安全、智能化这些标签,以往都是进口、合资品牌的专利,现在自主车接过了话筒。但智能驾驶这些新东西,是不是能真让所有司机都受益,还是第二波“科技鸿沟”?有人玩得转全新座舱,也有人被新功能整懵圈。更别说花了高价买回来,有多少功能最后成了鸡肋,开一年就用不着——咱们其实也得理智点,别让新技术成商家的“糖衣炮弹”。
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味。成都车展可劲儿炒“人文关怀”,七夕期间办宠物公益、联合文旅地标,告诉大家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还是生活的延伸,是流动和社交的场所。这有点意思。年轻人买车,不再只是看马力,更多讲究“仪式感”“个性化”“情感消费”,有车就得配生活方式,这也契合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人们的幸福感得靠消费去支撑?如果过度商业化,文化味儿怕又变成营销词儿。
最后说说展会的意义。二十八年积淀的成都车展,已经不是单纯的卖车场子,是窗口、平台、桥梁,能感受到工业升级的气息,也看到“低头生活与抬头看世界”的转换。主办方敢在展会期间“全民节日”,把汽车和文旅、商业、消费绑在一起,说明城市想用车展讲新故事,吸引全国——甚至全球——的注意力。
我觉得,57.53亿元成交不是成都车展最大成就,更重要的是它实打实提升了城市消费氛围,让成千上万的人有了参与感。汽车市场的变化,电动车、智能车,国产和合资,是一场大浪淘沙,留给人们选择权,也带来焦虑和思考。未来我们到底是追新,还是追稳;是迷信技术,还是会看真实体验——这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成都通过一场车展,把“看展”“购车”“城市体验”捏在一起,我看的是背后这股韧劲和智慧。说穿了,不管是汽车还是展会,都是人搭台,社会唱戏。技术进步值得骄傲,但咱们更应该时刻问问自己:买车,是跟着潮流走,还是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再下单?车成了家里的第二空间、一个“生活连接器”,我们该用什么方式与它相处,这事比只是比亚迪卖了几万台、总成交几十亿,更值得琢磨。
最后,用大白话说一句——成都车展的热闹,不光是汽车圈、经济圈的自嗨。它映照的是一座城市的追求、一种消费文化的变迁、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个舞台上,有技术的进步,也有人的情感起伏,有故事,有烟火气。如果你在门口驻足,不妨多想想:这股热闹,能留给自己一些什么?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