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过渡技术:为何问界理想热卖,增程反成主流趋势?
说好的过渡技术。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
曾几何时。增程和插混被一致认为是“短期方案”。是通往纯电之路的垫脚石。迟早要让位。但现实。却上演了一场出人意料的逆转。越来越多车企。不仅没有放弃增程。反而将它悄悄放到了战略C位。小鹏曾坚定走纯电视角。如今也转身拥抱增程。年底即将发布新车。阿维塔、零跑。纷纷试水。销量居然相当不错。而问界与理想。更是凭借增程一路狂飙。甚至开始与BBA正面交锋。这不禁让人想问。不是说好只是过渡吗?怎么增程。好像成了那个被等待的未来?
01 为什么增程突然站上舞台中央?
一个再现实不过的原因:高端纯电。真的不好卖。如果你打开销量榜单。按25万以上筛选。会发现除了特斯拉Model 3、小米SU7等少数几款。其余所谓“高端纯电”车型——小鹏X9、智己LS6、极氪001等等。月销能破几千就已经相当不错。更多是在温饱线边缘挣扎。讲得直白些。除了特斯拉这个特例。中高端纯电市场始终没有真正爆发。反而被增程反超。销量不会说谎。于是车企调头。加码增程。消费者愿意买单。技术门槛又不高。何乐不为?这不是空谈。零跑汽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几年前还在生死线挣扎。推出增程车型后直接逆转。如今已是新势力中的头部玩家。阿维塔也靠增程站稳月销一万。效果这么明显。采购一个增程器就能拉动销量。哪个企业会拒绝这种生意?
02 纯电的短板。至今仍未跨越
哪怕纯电技术参数再亮眼。续航突破700公里。快充12分钟补能80%。体验静谧又顺滑……却依然填不满用户那颗“焦虑的心”。中高端用户要的不仅是纸面性能。更是那种任何场景下的“从容感”。他们常问:——“如果充电桩排队怎么办?”——“冬天高速堵车。开空调实际能跑多远?”——“几十万买台车。如果趴在路上或者抢不到桩。面子往哪搁?”这些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哪怕一年只发生一次。也足以动摇信任。尤其对于家庭用户和中长途出行场景。他们需要的是“不假思索的说走就走”。而不是每次出门前反复规划补能路线。纯电的便利性天花板。至今仍未突破。即便800V超充正在铺开。覆盖率、兼容性、排队时长……仍是现实难题。
03 增程的生命力。可能比想象中更长
甚至。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哪怕纯电是终局。增程的“统治窗口”也远比预期更久。哪怕未来固态电池真正量产。增程依然能打。为什么?核心还是成本。一组100度的液态电池包成本就已高达5-6万。如果是固态电池呢?若要实现1000公里续航。电池包起码140度。作为新技术。初期成本预计20万以上。这样的定价。纯电车型很难真正普及。但如果把固态电池用于增程呢?配一组50-60度电池。纯电续航约400公里。日常通勤完全够用。极端情况再用油兜底。成本可控。体验流畅。用户还没有焦虑。这难道不香吗。更何况。全球市场充电设施差异巨大。中国尚且未完全解决补能焦虑。海外更不用提。增程几乎是一种“全球通吃”的解决方案。
技术路线之争。从来不只是技术的竞争。更是现实的选择。用户的体验。商业的考量。增程之所以能翻盘。不是因为它更先进。而是因为它更懂这个时代——焦虑未散。成本高企。体验为王。它用一种“不完美却刚好够用”的姿态。切中了绝大多数用户的真实需求。哪怕某一天纯电终于成熟。增程也早已在这段漫长的过渡期里。悄悄改写了市场的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