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和华为合作,最近发起了个车型名字征集活动,我听着有点复杂又挺有趣。市场上华为+东风合作不只一个项目了——岚图、猛士、奕派,甚至东风日产都跟华为有瓜葛,别光盯着奕派DH那个慢腾腾的项目看。赛力斯更别提了,华为鸿蒙智行系统的当家之一,给东风撑了不少门面。
你看,今年1月东风奕派和华为签了智能汽车战略合作。但等到年底才上市,咋就这么慢?上汽和华为合作的尚界,签约比奕派晚好几个月,可是上市速度反超,这让我第一个疑问是:这背后到底是技术难题、供应链堵点还是纯粹的内部决策问题?厂商都懂,智能车开发不是光搞设计跑马圈地,供应链卡得死死的,关键零部件一拖,这进度就是鞋子踩铁板那种感觉。
回想上个月我跟一家东风4S店销售小李聊,关于奕派那个DH项目,他埋怨说:你说这车也不是没市场,就是时间卡得紧,啥都不确定,客户也没着落。这话一针见血,看似是市场表现的迟疑,其实是供应链和研发技术整合磨合出来的瓶颈——有点像你请了两家公司合演一场复杂戏,场地、演员、导演节奏没调好,成品当然难看。
我翻了下笔记,奕派科技4月份成立专门公司对接生产,中间还做了几次战略合作升级,但实际闭环完成出车似乎还遥远。可能有外人没察觉的细节:华为与东风的合作,不光是硬件,还有软件架构、智能网联等综合技术堆叠,想象成两个团队用不同语言写同一本书——翻译过程就得花时间,不然换了快捷冲刺,最后脸面全毁。
说到名字,那是另一个热闹场面。东风想给这款车取个带境字的名字,比如弈境、风境、新境,甚至问境——这问境我特别喜欢,毕竟问界是东风和华为早期合作的庶子品牌,取问境表示更进阶、更正统,东风嫡子气质,听起来也顺口。
但名字学问大啊。我跟广告圈的朋友吐槽,啥奕境这种,不常见,难记,文化底子浅,跟奕派有点像搞一派胡言的读音,容易被误解。朋友笑说:你说的意境多好,既雅致又亲近。但换个角度想,有时候取个中庸点简单字,像东华问境,反而更百搭,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你觉得一个二字名到底该不该追求高冷文化,还是简单易懂实在?我看来,这是东风在品牌定位里的一个微妙权衡。
再扯两句LOGO设计。东风想把DH流畅线条变成∞符号,左右用蓝红两色代表东风和华为,象征协同和无界融合。我没细想过,但感觉这设计还挺合适科技品牌的,不像传统车标那样生硬。可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种抽象符号够直观吗?销售小张前不久告诉我:很多客户看车标根本没第一反应,得靠品牌故事打动才行。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知道,车价相近的智能车型里,品牌力加上智能技术的实操体验差别非常大。北方某地我测试过一款搭载华为智驾的大众ID.4,与东风奕派DH这类号称搭载华为技术但底盘和软硬件融合还在调试的车,开起来差距明显。甚至同价位里不同厂家的智能辅助系统响应速度差个0.3秒,用户感知就完全不一样。硬件旗舰更新迭代太快,软件兼容性和稳定性却慢半拍,这也是东风奕派项目慢半拍的另一个因素。你们觉着,消费者愿意买半成品智驾吗?
顺便说些供应链问题,在我们圈内常用个形象比喻:研发流程像做一桌大餐,华为给你带来了高级调料包,但核心食材和火候也得自己把控好,东风负责手艺和底料。两个餐厅合开一家新店,光调料好没用,食材和炉火不匹配,顾客想哭。仓库断货、芯片短缺、软件bug这堆状况,哪一样不打乱节奏。说不定,上汽和华为合作的尚界之所以跑得快,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自家供应链和流程更顺畅,这点确实让人羡慕。
还有一件小事,说出来你不一定信。前几天,我朋友专程去东风问境的体验店,说店员叫他去试驾,结果讲解忙不过来,只好自己摸车。底盘调校啥参数一大堆讲不清楚,他直言:这还不如买个普通油车,至少我知道修理工啥毛病。这让我觉得东风和华为的合作里,还有很大一块是用户教育没跟上。
2025年欧洲都灵车展,东风进出口带着岚图、猛士和奕派三大家族产品去展示。13款车型成最全阵容。能看到东风在研发制造的深厚实力。但展示归展示,技术和供应链背后的较量才是长线战。东风的步伐明显比广汽和上汽慢,究竟是谨慎为好还是拖延发展的表现?这点我有点自我纠结,前面说东风慢,有点大话了,实际上整车交付还有很多环节要磨合。
说个不确定的猜想:如果东风能把问境这个名字放在一个超级平台统一设计,再跟其他几个以境命名的车形成产品线,不排除可能打造出一个华为东风联合的智能出行生态。就像华为布局的鸿蒙智行那样,有大框架、小细节的辨识度,这能不能跟五菱、广汽的引望形成竞合,推动中国智能车市场彻底崛起?这想法倒是挺刺激,但阵营整合和利益博弈远比我们想象复杂。
那你们说,这么一个问境到底是不是东风和华为合作的最好归宿,还是应该再想想更实在的命名和模式?毕竟,名字好听归好听,可要是真到买车环节,谁还管它叫啥名字,只要能开着靠谱别出啥幺蛾子?
说回来,那个∞符号LOGO,我看着挺顺眼,但心里忍不住想,是不是过度设计了?用两个简单字母就搞出个复杂符号,最后消费者能不能一下子认出来?这份设计师的良苦用心,可能只有圈内人懂吧。
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