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产业逐渐驶入深水,新能源话题变得越来越热,各大车企开始在创新与合作上展开激烈角逐,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2025年11月8日,汽车圈的三件大事,每一件都关乎未来的巨大图景。
咱们先说说新能源车的老话题,但这事吧,听起来一点都不“老”。广汽集团和华为数字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初听上去咱们可能会觉得,车企跟一个科技公司谈合作,这事早晚的嘛,没啥稀奇。可真细琢磨一下,这合作不简单。听听官方透露的合作方向,什么提升续航、提高充电效率,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目标,实际含金量全在细节里。尤其是“动力域相关系统和整车产品的设计”,这部分意味着华为可能要深入到广汽的造车核心,而广汽也乐意敞开供应链的大门。记得之前听一个业内哥们提到,华为在电池管理、电驱以及智能车载终端有一套非常能打的技术,广汽的生产、整车标定逻辑可能会放大这种技术的优势,到时候,这俩家联手究竟能端出怎样的新菜,都值得好好琢磨。
说起这合作还有点意思,广汽是广东的大哥,华为的总部呢也在深圳,你说是不是广东的俩强项兄弟玩起了联合攻关?虽说这事没那么容易整成,但看这次官方反复提到推动产业生态共建,字里行间其实是在释放一个信息,他们可能要逐步探索产业联盟的可能,因为单靠孤军奋战的增长模式越来越不现实了嘛,这也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别看签个协议前前后后风平浪静,背后可是一场讲究的人和资源的整合战。
接着聊聊第二件事,这个真是个“硬邦邦”的好消息。长城汽车的乌兹别克斯坦KD工厂,第一万辆新车终于下线了。在遥远的中亚,一个密密麻麻的工厂车间,地面锃亮得能反光,工人们忙着检查最后一辆哈弗M6的零配件安装,这时候,一辆新车缓缓从生产线上滑下来,工厂外一片掌声和欢呼,背景还飘扬着几面旗子,估摸着肯定有中国国旗和乌兹别克斯坦国旗。现场氛围既有点民族自豪的味儿,又有点全球化的新鲜劲,怪得劲儿。
这可不只有车下线这么简单,长城在乌兹别克斯坦深耕市场,这一年来动作频频,别看起步晚,那可是一口气蹿到SUV市场占有率8.2%,一万辆销量的成绩不是盖的,堪称跑出了“中亚加速度”。这座KD工厂的规划思路也挺有意思,它不仅是为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决定丰富车型,几乎把哈弗家族的主力车型都搬过去了。想到哈弗猛龙2026新投产,这一步又进一步巩固了长城的本地化战略。其实这背后逻辑可简单又复杂:一方面是通过本地化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抓住偏好SUV的市场需求,这双重策略让长城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说个题外话,中亚市场其实挺有看头的一片土,这些年各大车企都在抢着去,原因嘛,一方面是人口增长,买车的潜在客户多,另一方面是政策环境比较“给力”,对于汽车行业有不少扶持政策,这样的地方吧,谁先到,谁先占,就更有优势。
最后一个大事件带点压力感,本田汽车的财报,经营利润虽然看上去还挺稳当,1939.7亿日元,但预计全财年的经营利润不到5500亿日元,比之前预期低了整整1500亿。不禁让人琢磨,咋回事?从财报上半年受到关税的直接冲击,营业利润减少了1643亿,硬生生切了块肉。而且本田还被迫下调了亚洲市场的销量预期,从109万辆降到92.5万辆,这都说明本田在亚洲这边的日子不好过。
这是必然的,亚洲市场新能源车快速崛起,面对下行压力,传统燃油车巨头们的日子越来越难熬。不止是销量问题,更重要的是战略转型,大家都知道本田在电动化方面起了个大早,但现在来动力电池、智能互联这些方向上,其实还是有点滞后。简单点讲吧,人家都跑步进场了,本田还在慢悠悠铺垫,这种感觉就像比赛时,因为起跑太慢,后半程就算加速也只能尽量追,但想轻松超车,可就难喽。
整个汽车圈的变化就是这样,有人看到了机会,有人感觉到了压力,这正是一场属于全球产业的博弈,你站在哪个角度去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汽车圈的发展嘛,也得我们自己接着追,还真是越看越有意思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