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宝马的先见之明:内燃机仍是主流,但已悄然进化

电动化浪潮下,丰田与宝马坚持的多元动力战略正显现出前瞻性。内燃机没有消失,而是以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式继续担当汽车市场的主力。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燃油车销量连续三个月保持增长。8月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达到90.2万辆,同比增长13.5%。这一数据背后,是丰田与宝马等车企对内燃机技术的持续投入和创新。

当一些车企全力转向电动化时,丰田与宝马选择了不同路径——多元动力战略。丰田联合斯巴鲁、马自达开发出全新1.5升及2.0升汽油发动机,其中2.0升发动机可输出超400马力;宝马则不断提升直列六缸发动机性能,其B58发动机被改装界誉为“机皇”。

丰田宝马的先见之明:内燃机仍是主流,但已悄然进化-有驾

01 市场回归理性,燃油车展现韧性

燃油车市场的“回暖”并非偶然。2025年1-8月,中国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874.7万辆,同比仅下降0.3%,与2024年同比下滑17.3%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变化标志着市场正从电动化的狂热中回归理性。

J.D.Power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显示,燃油车行业整体魅力指数达到751分,较2024年提升14分,创下近5年最大增幅。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更加务实,考虑因素包括使用成本、可靠性和便利性。

价格调整也促进了燃油车的复苏。今年1-7月合资燃油车平均终端成交价同比下降8.2%,一些主流车型价格已降至“地板价”水平。5万元不到的长安逸动、10万元出头的别克君威,让消费者重新衡量燃油车的性价比。

市场分化愈加明显。南北大众上半年累计销量超95.9万辆,实现稳步增长;而日系品牌表现参差不齐,广汽丰田增长而东风日产份额持续萎缩。自主品牌如吉利、长安等在燃油车领域持续加码,吉利燃油车上半年销量达68.4万辆。

02 技术革新,内燃机的自我革命

面对严格的排放标准,内燃机技术正在进行一场自我革命。丰田开发的1.5升发动机较同级别传统机型重量减轻10%、体积缩小10%,新款2.0升发动机也实现了与传统2.4升发动机相当的轻量化效果。

宝马B58发动机展现了模块化设计的优势。这款发动机与B38三缸、B48四缸共享技术基因,甚至与压缩比达16.5:1的B57柴油六缸引擎采用相同基础铸件和封闭式缸体结构。这种柴油机级别的强化设计,使B58能够承受千匹马力的改装需求。

高压直喷技术与可变气门系统成为提升内燃机效率的关键。宝马B58采用Valvetronic电子气门升程系统与Double VANOS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使气门控制更加智能精准。丰田则通过优化燃烧室形状,采用特殊活塞顶设计,配合多孔喷油器,促进燃料与空气的均匀混合。

氢内燃机的探索为传统内燃机提供了新的可能。丰田基于GR Yaris的1.6T三缸发动机改造的氢内燃机,采用高压直喷技术,实现近零碳排。宝马研发的V12氢内燃机可使用氢气和汽油两种燃料,通过ECU智能切换。

03 多元动力战略,应对不确定未来

丰田、宝马等车企之所以坚持内燃机研发,是基于对全球汽车市场的现实判断。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韩志玉预测,到2030年,中国市场60%的新车仍需内燃机

多元动力战略的核心是灵活性。宝马始终强调“选择的力量”战略,涵盖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内燃机等多元动力形式。这一战略旨在满足电动化推进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及仍偏好内燃机的特定消费群体需求。

混合动力成为内燃机与电动化结合的完美典范。丰田将新款发动机与电动化系统优化匹配,强化其与电机、电池等电驱动部件的整合。保时捷则探索合成燃料(e-fuel)研发,被认为是“内燃机汽车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现实方案之一”。

通用汽车向发动机工厂投资8.88亿美元,用于生产新型高性能V8发动机。现代汽车集团重新设立了此前解散的“内燃机研发专属团队”。这些动向表明,主流车企并未放弃内燃机,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使其适应新时代要求。

04 排放挑战与技术创新

全球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推动着内燃机技术的进步。欧7标准为代表的全球法规收紧,进一步压缩了内燃机的生存空间,但也催生了更高效、更清洁的内燃机技术。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重型柴油车国一排放标准,到2021年实施国六排放标准,仅用21年就实现了6次排放标准升级,成为世界上重型柴油车排放升级速度最快的国家。这一过程极大提升了中国内燃机的技术水平。

潍柴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2.28%的商业化柴油机和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4.16%的商业化天然气发动机,展示了内燃机热效率的最新成果。配装这些发动机的重型卡车,每百公里油耗可比国际竞品降低2升。

预燃室燃烧技术等创新方案不断涌现。宝马提交的专利显示,新发动机将采用预燃室燃烧,利用单独燃烧室点燃少量空气和燃料混合物,然后将混合物引入主燃烧室以点燃更大混合物,从而提高燃烧效率。

05 未来展望:多元共存是主旋律

业内专家预测,到2035年左右,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将相当。未来汽车动力系统将呈现多元共存格局,传统动力、混合动力及新能源动力系统将相互包容、相互融合。

混合动力技术将为内燃机续命。广汽集团原董事长曾庆洪预测,2030年汽车市场将形成“433”结构,即40%混动、30%纯电、30%燃油车。混动汽车兼顾燃油车的性能与电动车的效率,不存在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

氢能被视为内燃机的长远解决方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指出:“氢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锂电池的130倍。”氢能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途径。

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国汽车市场正形成“电动化为主导、混动化为过渡”的多元格局。这种格局既加速新能源转型进程,也为内燃机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当纯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增速放缓之际,丰田和宝马的先见之明正得到验证。内燃机没有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通过技术创新继续担当汽车市场的主力。

正如中国汽车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辛宁所言:“传统动力、混合动力及新能源动力系统多元并存将成为必然。”在可预见的未来,汽车动力系统将从内燃机的“独唱”变为内燃机和电机的“二重唱”

丰田与宝马的战略选择表明,汽车产业的未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多种技术路线共存互补的生态体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