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单小米Yu7的时候,我还挺乐观,想着等个半年多,年底能开上新车。结果昨天刚查订单状态,显示还得等个55周,差不多整整一年。等一年?我哪有那个耐心。问了下朋友,他说你这现实点,十有八九得等满那期限,厂家这车排产就是这么慢。瞬间觉得自己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
想想也对,新能源车型一开始生产节奏就不稳定,供应链这玩意儿,就像玩积木,哪块短缺了,整个楼都搭不起来。芯片、三元材料啥的,卡得死死的。你说小米,这个新玩家手上资源没特斯拉宽裕,等得长一点其实能理解。供应链不够硬,产能就出问题。想象一下,特斯拉不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日产十万台,初期也折腾过,扯国产零件、供应商交货延迟这些,跟做菜一样,缺了主要佐料,这锅汤肯定得等。
9月底,实在没耐心了,跑去提了特斯拉Model Y。提前付了定金,心里却一直有个疙瘩:小米的定金怎么办?理论上,厂家不退定金,很正常吧,毕竟你占用了他们产能名额,不给钱它也亏。朋友跟我说,还敢指望退?人家非得收割你才怪呢。这话半真半假,我心里还存了个侥幸,想着要不扣点手续费,能退点也行,算是情理之中。雷总,真要是通融了我,咱们以后还得继续谈。
说实话,这事儿挺纠结的。特斯拉提车流程固然顺溜,至少没有长时间等待的煎熬,交定金就盯着出货。小米这边,虽然新车定位挺有看头,配置丰富,价格也有诚意,但那漫长等待,实际上消磨了我对品牌的热情。说得夸张点,等着等着,心态崩了。倒不是光为了面子,主要时间成本也太高,这期间还不中途换心意了?
我原本想坚持到底,毕竟小米这个牌子,品牌效应潜力也大,有用户基础,供应链如果能再磨合顺畅些,或许就是未来黑马。可现实被特斯拉的即买即走打击惨了。说白了,我们买车,操心的不单是车本身,还有那些预售、等待、定金能否退的烦躁不安。
刚才翻了翻当时和销售的聊天记录,我记得他说,这个价格和配置,市场里少有,得等两三个月,正常现象。现在想想,两三个月变成了55周,这跨度大得吓人。是销售误导了我,还是我自己没问细致?可能两者都有。市场上太多新品牌把等待时间说短了,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没底。
跑题一哈。前几天碰上邻居小王,他说,我宁愿多花2万,去抢特斯拉Model 3的现车,也不愿等国产新品牌的新能源。这个观点也折射出消费者心理,珍惜现车的人越来越多。对比小米Yu7和Model Y,不止是车的性能差距,更多是交车时间、服务保证的差别。特斯拉靠自家工厂和强大的全球供应链,就是给了用户一种买就有的安全感。
我心算过,如果等55周,那车市行情和补贴政策估计早变样,搞不好定金损失加上贬值,整体算下来,损失不止几千块。何况这定金去年已经付了,算到现在差不多也有2万块左右,感觉这笔钱特别扎心。要说它实际成本,折算成百公里油/电费、保养费用,这笔提前付款真的没啥可回报的。真应了那话:谁的钱不好挣谁不知道。
对了,我还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小米这类新品牌是不是在用长等待期当天然筛选,过滤掉不够坚定的买家?你想啊,等一年不退钱,那就得真心想买,不然多大成本啊?这样实际上减轻了厂家压力,供应链也能保证质量。只是对我们买家来说,真够血的。
这让我忍不住想问,你们会因为退定金难,直接放弃等待吗?或者为了尽快开车,宁愿多花钱买现车?是不是新能源市场的玩法正悄悄变了?
对了,插一句,特斯拉店里的销售小李对我说,你这种直接改提现车的,咱们看来是‘只管玩命交钱’的,客户里最省心的类型。听着有点自嘲又有点无奈,我承认我是这种舍不得等的。
琢磨着,小米要真改善供应链,能不能学学传统车企的整合方式?就像做一锅羹,关键是材料要提前备齐,厨师掌握好火候,别每次都临时调货、临时抢料,那要把客户等哭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说现在新能源市场,等车比选车更难熬,这是不是一种新常态?下次我再聊聊特斯拉Model Y实际用车感受,看看是不是值这波冲动消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