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充电避坑,这4个习惯最伤电池,95%车主还在犯错

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已经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伙伴。

随着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一个让广大车主们普遍感到困惑和焦虑的问题也随之浮现:为什么同样一款车,别人开几年续航能力依然坚挺,而自己的车才一两年,电池就好像提前进入了“衰老期”,实际能跑的里程数大打折扣?

很多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怀疑电池本身的质量问题,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专业检测数据却指向了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方向——我们日常的充电习惯,可能才是那个悄悄侵蚀电池寿命的罪魁祸首。

新能源车充电避坑,这4个习惯最伤电池,95%车主还在犯错-有驾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操作,正在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损害着这个昂贵的核心部件。

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念是,充电就应该像给手机充电一样,必须充到屏幕显示100%才算完成。

许多汽车销售人员在交车时,也可能会建议车主每次都充满,理由是这样有助于车载电脑校准续航里程,让显示更准确。

然而,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建议,却隐藏着对电池长远健康的不利影响。

我们国家的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在其公开发布的2C快充技术白皮书中就明确指出,对于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而言,长期使其处于100%的满电状态,会加速其内部材料的老化。

这背后的原理其实不难理解,电池在满电时,内部的化学物质和物理结构都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好比一根皮筋被拉到了最紧的状态,长时间保持这种极限状态,其弹性自然会更快地衰减。

数据显示,三元锂电池在常温下以100%电量存放,每个月的容量衰减率约为0.5%;但如果只将电量充至90%,这个衰减率就能降低到0.2%。

一年下来,这看似微小的差别,累积起来就是超过3%的容量差距,对于一辆标称续航500公里的车来说,这就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十几公里续航。

新能源车充电避坑,这4个习惯最伤电池,95%车主还在犯错-有驾

而对于磷酸铁锂电池,这种满电状态下的加速衰减现象则更为明显。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也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将同一批次的电池分为两组进行长达一年的测试,一组坚持每次都充到100%,另一组则只充到90%,结果一年后,前者的电池容量仅剩下出厂时的88%,而后者的健康度则依然能保持在95%以上。

这充分说明,为了追求每次出发时那百分之百的“完美”电量,实际上是以牺牲电池总寿命为代价的。

对于绝大多数日常在市区通勤的车主来说,将充电上限设置在80%到90%之间,完全可以满足几天的使用,这是一种更为科学和长远的养护方式。

与“过度充电”相对应的,是另一个极端——“过度放电”。

很多车主,尤其是从燃油车时代过渡过来的用户,习惯了等到油表亮灯告急才去加油,并将这种习惯带到了电动汽车上,认为把电用得越干净再充,对电池越好,甚至错误地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所谓的“记忆效应”。

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现代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完全没有早期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反而极其惧怕深度放电。

新能源车充电避坑,这4个习惯最伤电池,95%车主还在犯错-有驾

当电池电量被消耗到非常低的水平,比如10%以下时,电池内部的电压会变得很不稳定,这会极大地增加一种叫做“锂枝晶”的有害物质产生的风险。

这种锂枝晶是一种针状的结晶体,它会在电池内部生长,如同微小的尖刺,一旦刺穿了电池正负极之间的隔膜,就会导致电池内部短路,轻则造成电池容量的永久性、不可逆的损伤,重则可能引发热失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根据中国电动车辆工程学会发布的研究报告,单次将电池电量耗尽至5%以下的深度放电,对电池造成的损害约等于进行了三次正常区间的充放电。

如果一个月内进行两次以上的深度放电,电池的循环寿命可能会直接缩短高达30%。

有电池工程师透露,在他们的实验室里,长期经受深度放电测试的电池组,仅仅三年时间,其可用容量就衰减到了出厂时的65%左右,而那些始终保持在20%至80%这个“黄金区间”内进行浅充浅放的电池,三年后依然能保持85%以上的健康状态。

因此,科学的用车方式是,当车辆续航掉到20%左右时,就应该着手安排充电了,让电池始终工作在一个舒适、健康的电量区间内。

除了充电的上下限之外,充电时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冬季,也对电池寿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电池活性会大幅下降,这是物理规律。

新能源车充电避坑,这4个习惯最伤电池,95%车主还在犯错-有驾

很多车主在冬季使用高速服务区的快充桩补能后,一上车便会迫不及待地将暖风空调开到最大。

这个动作虽然带来了体感的舒适,却让刚刚经历了一场“剧烈运动”的电池,瞬间体验了一把“冰火两重天”。

在快充过程中,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会启动加热功能,将电池温度提升到适宜充电的范围,这个过程会使电池温度升高到三四十摄氏度。

当充电结束时,电池正处于一个内部化学反应活跃的温热状态。

此时如果立刻启动大功率的空调系统,会瞬间从电池组中抽取巨大的电流,导致电池温度急剧下降。

这种剧烈的温度波动,会给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带来巨大的应力冲击,长期如此,会加速材料的疲劳和损坏。

国内领先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在其冬季用车指南中就曾特别提醒用户,在冬季快充之后,建议让车辆静置5到10分钟,待电池温度稍微平复稳定后,再使用空调或进行高速行驶。

第三方汽车评测机构懂车帝在2024年的冬季测试中也发现,快充后立即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车辆,其电池的长期循环寿命相较于静置后再使用的车辆,要缩短近20%,并且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达成率也会有明显下降。

新能源车充电避坑,这4个习惯最伤电池,95%车主还在犯错-有驾

这一个小小的等待,换来的是电池更长久的陪伴。

最后,一个覆盖面最广、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来自于充电桩本身。

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我们身边出现了大量的第三方充电站,其中不乏一些价格极具吸引力的运营商。

然而,低价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质量的隐忧。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行业报告,国内第三方充电桩的抽检合格率并非百分之百,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充电桩存在电压电流不稳定、与车辆BMS通信协议匹配不佳等问题。

使用这些不合格的充电桩,就好比给精密的电子设备使用一个劣质的电源适配器。

不稳定的电流和电压会严重干扰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正常工作。

BMS作为电池的“大脑”,负责监控和管理每一片电芯的充电状态,以确保整个电池包的均衡和安全。

当外部输入的电流忽高忽低时,BMS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可能导致某些电芯被过度充电,而另一些电芯却充不满,长此以往,整个电池组的一致性就会被破坏,出现“木桶效应”,整体容量和寿命的衰减速度会大大加快。

如果车主在使用这种“野鸡桩”的同时,还保持着每次都要充到100%自动“跳枪”的习惯,那无疑是给本已脆弱的电池雪上加霜,伤害是加倍的。

这并非说所有第三方充电桩都不可信,而是提醒我们,在选择充电桩时,应优先考虑像国家电网、星星充电、特来电这样信誉好、规模大的品牌运营商,并且在使用任何快充桩时,都尽量避免充满,充至80%到90%就拔枪,这才是兼顾了便利性与电池养护的明智之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