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2025年走进一家高档汽车展厅,没准会留意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标识上出现了一个略带魔幻色彩的名字Momenta。坦白说,刚看到这个英文,谁都不太会把它和中国企业联系起来。但你要是对汽车行业稍微有点敏感,最近几个月这种陌生感,大概已经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下被一点点击碎了。每逢车坛有新动作,似乎Momenta就像一个影子,悄悄地站在舞台中央。
我曾经怀疑,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怎么突然间就成了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老牌巨头的座上宾?直到数据摆在我眼前——去年和今年,Momenta的市场份额如同点燃的火药,已经拿下了智能辅助驾驶市场的六成,佐思汽研的统计实打实(2023.1-2024.10)。倘若一家公司能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刷到这种存在感,你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来路。
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看F1比赛,一个车队要想赢绝不靠单打独斗,发动机要好,轮胎得顶,策略更要准。智能驾驶这块,其实也像这样一场复杂的“全场协作”。过去汽车主机厂就是主角,供应商像幕后的影子,边界分明;现在,电动化、智能化如同把规则打碎,一切重新洗牌。Momenta的成功,更像是技术、商业敏锐和适应力三者的化学反应,甚至有点像灌篮高手樱木花道那种不循常规的进攻,出其不意地杀出重围。
翻查资料,早在2017~2021年,奔驰、丰田、通用、上汽集团就已经先后参与了Momenta的融资。比亚迪2021年也牵手,成立了合资公司。而从2022年第一个智己L7量产、2023年8款量产车,到2024年一口气提升到26款,无数次数据跳跃的背后,其实都是一次次扎实“上场”的磨砺。甚至到了今年,奥迪E5 Sportback上市,奔驰纯电CLA预售,宝马新世代iX3国产化……每一款叱咤风云的新车背后,Momenta像是灵魂工程师一般在算法深处悄然发力。
可是,这些数据说到底只是冰冷的数字,真正让我感受到Momenta气质的,是创始人曹旭东的思考。很多人说自动驾驶就是押注未来,可实际路上更像无数问题堆成的“长尾”,要攻克几百万个极端场景,得用1000亿公里数据去喂养算法。这量你细细咂摸下,等于1000万辆车一年不开停,一路开到底。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但Momenta就是信了“一个飞轮、两条腿”的战略,每一公里数据像滚雪球,边跑边学,全力拉动L2量产和L4自动驾驶这两条路。
在我这种策略就像两个人接力跑马拉松,不贪快,也不怕慢,最关键在于兼顾。市面上那些小马智行、轻舟智航一开始只盯着全无人驾驶(L4),后来才不得不转型做L2、L3。有人说Momenta也是L4转L2,但创始人直接否了“我们最初就决定两条腿走路,哪条领先就多迈一步。”听起来很简单,可真正落地还得解决技术之外的一切。比如产品化、商业验证、组织调整,甚至连公司总部也一把搬去了苏州。
它的“飞轮”战略其实很有意思。有点像你从小开始练习投篮,每次失败不是简单放弃,而是把失误的原因都记下来,反复模拟不同对手和环境,直到某一天别人还在普通线内投篮,你已经可以随时在三分线外命中。Momenta的系统通过强化学习,把现实路上的“噩梦题库”搬进虚拟世界,不断试错,不断进化决策逻辑。这不是传统死记硬背的数据,而是真真正正会“学”的辅助驾驶算法。
再说到价格,车企都盼着智能化升级又怕预算爆表。Momenta正好瞄准了这点,靠“无图+纯视觉”方案省下了激光雷达的钱,甚至还推动国产芯片和传感器的大批量应用,有业内说一套方案能把成本压到平均水平的60%。曾经BOM成本1.5万到2万,现在已经下降到七千到一万,还有更激进的目标——未来两年降到4000~5000元。你要是了解摩尔定律,就知道这降价速度有多可怕每两年硬件成本砍半,性能和软件体验却在翻十倍甚至百倍。曹旭东敢把目标提得这么狠,背后是踩足了创新油门。
哪怕你不是汽车发烧友,这种密集的数据和故事也真的容易让人“抽气一口凉”。国际行业大佬——丰田、博世、通用,以及国内一线车企几乎都已经和Momenta牵上了线。2025年9月Momenta还准备港股上市,奔驰、现代等跨国伙伴快马加鞭要参与投资。泡沫真的很容易破裂,从2023年起自动驾驶领域估值一路被打脸,许多公司为了“续命”只能上市。Momenta这一年却靠硬核技术和落地速度缓缓撑住了局面,成了同行、投资人眼中的一根救命稻草。
回头Momenta从不声不响到如今“自华魔”三足鼎立(自研、华为和Momenta),其实是一条典型的中国创新道路。不拼名气,单拼技术力、商业嗅觉和适配灵活度。每个车企都希望工具箱里有多把“好锤子”,而Momenta不仅是一把“锤子”,更像能顺手递上各种配件。它能把奥迪、奔驰、宝马这些豪华品牌的个性都留在辅助驾驶里,又能让工程师自由自定义体验。这种能力是“千人千面”,绝非套娃式的流水线方案。
我也忍不住想象未来某一天,L4级规模化落地了,真正无人驾驶车队跑满城市。这不是科幻,如果1000万辆车一年就能积攒的数据飞轮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就会像如今的智能手机一样平常。Momenta的新一代大模型已经能在模拟环境中自主探索危险场景,还计划2026年在欧洲和国内同时跑出Robotaxi队伍,成本压到原方案的1/13。这听起来跟体育里的极限挑战有点像,谁能先迈出数字和规模这两道门槛,谁就能成为行业里的“马拉松冠军”。
更让我触动的是Momenta并不愿意一家独大。创始人反复说,如果自己是主机厂CEO,绝对不会只依赖一个技术伙伴。他们也愿意和法雷奥、地平线等多家供应商合作,推动芯片和算法深耦合。不是谁抢了谁的“饭碗”,而是把活做得更优、更稳、更广。你能感受到那份几乎带点偏执的坚持,“不追风口、只管交付”,一步步把理想变成现实。
想到这,忽然有种激动——技术和商业并不是孤立的胜利,Momenta这种“全场拼搏”背后,是中国创新精神软硬兼施的切实缩影。你会发现,这行业里没有天降彩虹,也没有一蹴而就,全是一点点靠数据积累、一步步靠人人参与。与其说辅助驾驶会改变你我的出行,不如说它用汗水和智慧,把汽车生活带向一个更安全、更智能、更有温度的明天。
当你下次坐进新一代智驾汽车,别光看外观和配置,不妨留意下智能辅助驾驶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灵魂工程师”。他们的坚持、摸索、偶尔挫败甚至一声叹气,最终都化为路上每一个安全的转角和每一次自信的加速。中国的“智驾三国杀”已然到来,这场没有硝烟的竞速赛,或许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