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那会儿,我朋友孙少军发了条消息,说他搞了个行业趋势调研,挺有意思。调研数据里说,72%的门店这段时间进店量都有增长,新能源和燃油车的差距没想象中大。说实话,这数字让我有点惊讶——我之前也觉得新能源车这波该稳稳领先才对。可能是地方补贴和明年购置税的双重影响,之前好多消费者都挺犹豫,观望气氛浓。
孙少军还提到,现场有52%的消费者表示国庆期间买车意愿更强了。数字看起来不错,但我内心其实有点打鼓,毕竟意愿增强这个词挺宽泛,具体成单率差别多大还真说不准。毕竟汽车市场不像卖快消,背后牵扯的事情太多。跟他说话时,他还补充了几句:按他和销售的沟通,国庆期间的真实成交量回暖也算明显,尤其是几线城市的消费人群反应更积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理想汽车这次国庆请的代言人颇有爆点——四字弟弟李现,年轻用户反响确实挺热烈的。车妹我周围的朋友一半都说看见广告冲着李现去的,甚至连我那相对不怎么关注明星代言的同事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倒是有32%的消费者在调研里觉得明星代言没啥大用,这个我觉得挺合理,毕竟代言不能变成唯一卖点。
说回车企,供应链的博弈这块其实不容忽视。当年我刚入行时,经常把研发流程比喻成煮一锅大杂烩,底料、配料、火候都得在恰好的时间点放对,供应商的零件一旦晚了几天,整个车的上线节奏就可能被打乱。像这回进店量回升,意味着供应链那头也得提前准备,特别零部件的提前备货变得更重要。说不定这就是这波车企精准调控政策背后的真功夫。
对了,顺着孙少军的话,我又问了旁边做二线品牌销售的刘工,他吐槽说,虽然进店量涨了,但同价格区间的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真实体验差别还是挺明显。比如同价位的电动SUV,系统响应灵敏但续航又是个不确定的锚,燃油SUV的油耗和动力则更稳定,这让不少人进店犹豫。当然这观点也片面,但他这个一线销售的看法,我觉得还是蛮有代表性的。
我之前写新能源车的增长态势时有点乐观,没想到国庆节这个节点燃油车还能有这么强的抗压能力。讲来说,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竞争更激烈了,维持现状其实胜利可喜——进步空间还很多。中间这转弯,是我跟孙少军聊天过程中种种现场反馈给我的启发。市场就是这样,不走直线,充满变数。
顺便说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纯属主观,不算权威)。我觉得这次消费者购车意愿回暖,也许跟国庆档期释放的多种消费刺激有关,大家心态放开了,旅行车多了,换车需求也潜在增多了。但能持续多久?还是个问号。
不过说到具体细节,我翻了翻自己相册,发现我上周去的一个4S店,那个店主边跟我聊天边说,最近他们门口的充电玩电桩用率提升了大约30%(他说的,不确定),明显电动车主增多。又过了两天,短信通知我去做保养,工时费估摸着涨了5%(体感)——这负担又得消费端自己掂量了。
提到成本,这里我随手算了一下,新能源车当前的百公里电费大概在15元上下,而同级燃油车的油费大约是在25元左右,但别忘了电池替换、保养差异也得算进去。说白了,很多人买车之前真得算这笔账,不能光盯着官方续航和售价。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车这件事,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单纯了?渠道、研发、供应链和用户心理,掺在一起,反而让决策变得复杂。碰到买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这道选择题,心里难免打鼓。
我很好奇,大家究竟会不会越来越依赖明星代言?或者说,代言人的品牌认知到底能撑多久?毕竟车是要奔跑数万公里的东西,不是只看广告头图那么简单。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