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血拼。从新能源到燃油车,从自主到合资,几乎所有品牌都被迫卷入价格战漩涡。降价幅度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不仅打乱了市场节奏,也让行业利润率一再下探。
如今,这场无休止的价格大战,迎来了政策层面的“刹车”。
7 月底,主管部门联合多家行业协会,发布了针对汽车市场竞争秩序的新规与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抑制恶性价格竞争,引导车企回归理性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件要点包括:
禁止通过不正当价格手段扰乱市场秩序,尤其是恶意低价倾销。
鼓励车企在技术创新、服务体验、品牌建设上展开竞争,而非单纯价格博弈。
建立价格信息公开与监测机制,防止非理性价格战反复发生。
鼓励跨界合作、产业链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
这意味着:
价格战可能不再是未来 1-2 年中国车市的主旋律,行业将进入一个“比内功”的新阶段。
回顾:一年多的“价格肉搏战”
要理解新规的背景,我们必须回顾这场价格战的全过程。
1. 战争的开端——新能源引爆
2023 年初,特斯拉 Model 3/Y 大幅降价,最高降幅超 4 万元,迅速搅动新能源市场。
比亚迪、零跑、小鹏等相继跟进,推出降价或增配不加价政策。
2. 燃油车的被迫应战
合资品牌库存高企,在地方政府补贴推动下,湖北等地出现燃油车降价 7-9 万的极端案例。
消费者跨省抢购,部分热门车型甚至短期断货。
3. 血拼进入全面化
新势力通过限时优惠、免费升级权益持续加码。
自主燃油车、混动车型也被卷入其中,价格区间全面下探。
4. 后果逐渐显现
毛利率普遍下滑,部分新势力单车亏损扩大。
消费者形成“等等党”心理,观望周期延长。
品牌形象受损,特别是频繁官降的合资品牌。
一句话总结:
这场价格战短期带来销量高潮,但长期透支了市场需求和行业利润,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什么政策要出手?
价格战本质上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为什么这次要由政策干预?
1. 行业利润触底
连续一年多的价格战,让多数车企的利润率降至警戒线以下。
自主品牌新能源毛利率普遍在 5%-10% 之间,部分新势力仍处于亏损状态。
合资品牌燃油车的毛利率从两位数跌至个位数甚至接近零。
利润不足 → 研发投入减少 → 技术迭代放缓 → 长期竞争力下降。
2. 品牌价值受伤
价格体系崩坏,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认知模糊。
尤其是中高端和豪华品牌,如果价格频繁波动,二手残值下降,用户忠诚度必然受影响。
3. 市场预期混乱
频繁降价的市场,让消费者不愿立即购买,形成观望潮。
这种“延迟消费”会让销量波动加剧,生产与供应链失衡。
4. 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政策目标已经从“做大销量”转向“做强产业”,需要稳定的盈利模式和技术优势,而不是价格内卷。
新规的关键影响
1. 短期内价格战将降温
明面上的大幅官降会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隐性优惠(金融方案、置换补贴、延长质保等)。
厂商更谨慎地调整价格,避免扰乱市场秩序。
2. 竞争焦点转移
从“拼低价”转向“拼产品、拼体验、拼服务”。
技术创新(如智能驾驶、电池安全)、售后体验、品牌溢价能力将成为新的比拼点。
3. 行业洗牌加速
缺乏核心竞争力、过度依赖价格的品牌,将在没有价格战加持的环境中迅速被淘汰。
有技术、有品牌力、有成本控制能力的厂商会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谁可能成为赢家?
政策改变竞争规则后,车市的赢家和输家将更快分化。
赢家特征
技术驱动型厂商
拥有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
能够通过技术迭代拉开差距,而不是靠价格取胜。
代表:比亚迪、特斯拉、华为深度合作的问界、小鹏在智能驾驶上的布局。
品牌力强的中高端厂商
稳定的用户群体和溢价能力。
即使价格不降,用户也愿意为品牌买单。
代表:理想汽车在家庭用户中的定位、奔驰宝马在豪华市场的稳固地位。
成本控制优秀的规模化厂商
大规模生产带来的供应链优势。
能够在不降价的情况下保持合理利润。
代表:上汽通用五菱、吉利。
输家特征
过度依赖价格驱动
一旦不能大降价,销量立即下滑。
缺乏技术与品牌双支撑
没有核心技术,也缺乏品牌溢价,只能在低端市场拼薄利。
资金链紧张的新势力
没有盈利基础,一旦销量受阻,现金流风险加剧。
下半年及未来两年的趋势预测
1. 价格稳定成为主旋律
平均价格波动幅度将下降,尤其是中高端市场。
低端市场依然可能出现局部价格竞争,但不再是全行业性的。
2. 产品与服务升级
OTA 更新频率加快,智能化体验提升。
售后政策延长、服务网点下沉,提升用户满意度。
3. 渠道与场景创新
下沉市场布局更密集,覆盖更多三四线及县乡地区。
结合新能源补能网络建设,解决用户痛点。
4. 技术投入加大
电池安全、续航提升、智能驾驶会是重点投入方向。
车企间的技术合作、供应链整合将加速。
消费者怎么看?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轮政策和市场变化意味着:
短期可能不会再等到“几万块直降”的神价。
但买车风险降低,不会出现刚买就大降的尴尬。
售后体验、产品质量、保值率有望改善。
换句话说,消费者买到的车可能不再是“最低价”,但会更值、更稳。
从“拼刺刀”到“拼内功”
这次国家层面的“反内卷”新规,实际上是在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长期竞争力护航。
价格战的时代,拼的是谁能扛住亏损换销量;
接下来的时代,拼的是谁能在稳定的价格体系下,用产品、技术和服务赢得用户。
下半年及未来两年,赢家不会是价格最低的厂商,而是能在价格之外,让用户依旧愿意掏钱的品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