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车市传来一个消息,让人有点懵。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数据,比亚迪7月份在欧洲的注册量,竟然达到了13503辆。
老对手特斯拉呢?同期只有8837辆。
更夸张的是,比亚迪销量同比翻了两倍多,特斯拉反而在走下坡路。
这可是在比亚迪要硬扛27.4%惩罚性关税,而特斯拉只需要承担9%关税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么大的税率差距还能反超?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比亚迪又在欧洲打价格战了,靠低价换市场呗。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这么想。但看到具体售价时,才发现事情压根没那么简单。
比亚迪在欧洲卖的海豹后驱版,标价42990欧元。特斯拉Model3后驱版,只要40970欧元。
另一款海狮07,起步价接近5万欧,也比ModelY后驱入门版要贵。
这下清楚了,比亚迪根本没玩低价策略,反而在中高端市场,跟特斯拉正面硬刚。问题来了,凭什么?
性能怪兽掀翻牌桌
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看看比亚迪手里攥着什么王牌。
就在9月20号晚上,一款叫仰望U9X的超跑横空出世,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比亚迪的技术天花板。
这台车干了两件大事。第一,跑出了496.22公里的最高时速,直接把布加迪保持多年的490公里纪录,给踩在了脚下。
第二,它转头就去了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首测就跑出6分59秒157的成绩,成了第一台把纽北量产车圈速,拉进7分钟以内的车。
这不仅仅是快,更是对“中国车只会堆配置”这种刻板印象,一次彻底的颠覆。
以前提起超跑,那是布加迪、科尼赛克的天下,动辄几千万一台,离普通人太远了。仰望U9X定价168万,让极限性能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你仔细看这台车,设计上没有夸张的套件,反而靠流畅线条和会“呼吸”的前脸,把风阻做到了惊人的0.23Cd。要知道,很多轿车的风阻还在0.28左右。
超过3000匹马力的四电机系统,让它起步像被弹射出去一样。但真正恐怖的,是它在纽北证明的弯道能力。
背后是易四方+云辇-X技术在支撑,这套系统能实时调整每个车轮的扭矩,让这台猛兽在弯道里稳如老狗。
贵,但是真值啊
当然,一台刷新纪录的超跑,更像是一面旗帜,一个技术图腾。
它无法直接转化成欧洲市场上一台台海豹的销量,但它代表的技术实力,却能实实在在变成普通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价值。
这就引出了比亚迪在欧洲成功的核心逻辑:重新定义“性价比”。过去我们觉得性价比就是“便宜”,但比亚迪告诉你,它的性价比是“值回票价”。
这套打法,几十年前日本车企就玩过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车进入欧美,靠的就是可靠、省油、价格适中。
即便是今天,雷克萨斯在北美能跟BBA掰手腕,核心卖点依然是超高的性价比。车比同级BBA便宜,油耗更低,故障率也少得可怜。
在美国那种人工费贵上天的地方,修一次车几百上千美元就没了,雷克萨斯的可靠性,等于实实在在帮车主省钱。
把欧洲人整明白了
比亚迪现在走的也是这条路。虽然车价比特斯拉贵了几百上千欧,但它敢给出一个让欧洲消费者无法拒绝的承诺:不限首任车主的终身三电质保。
这不仅仅是一个售后条款,更是对自己技术实力的绝对自信。要是三电系统三天两头出问题,那售后成本足以把公司拖垮。
这种“买得放心,用得省心”的体验,比单纯的价格优惠更有吸引力。
光有好的产品和技术还不够,想在别人主场赢球,还得懂这里的规则和痛点。
欧洲的充电设施一直是个老大难,虽然总数不少,但超过一半都集中在荷德法三国,南欧和东欧简直就是“充电荒漠”。
在这种背景下,一味地推纯电车显然不够明智。比亚迪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它针对性地主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短途通勤用电,省钱又环保;周末长途出游用油,完全没有补能焦虑。
这种精准解决用户痛点的策略,效果立竿见影。就在今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卖出的新车里,插混车型的占比超过了一半。这足以说明,比亚迪选对了方向。
哪有什么一夜成名
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爆发,看似突然,实则是长达二十多年深耕的结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在1998年,比亚迪就在荷兰设立了分公司,那时候它卖的还只是电池。
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比亚迪的业务逐渐扩展到太阳能、储能等领域,覆盖了欧洲20多个国家,直到2021年,才正式把汽车业务引入欧洲。
这二十多年的布局,为它今天汽车业务的出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对市场的理解,还是渠道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近期的动作更是频繁。去年欧洲杯期间,比亚迪通过赞助,在半年内将品牌认知度从10%提升到了36%。
去年10月,比亚迪宣布,计划到今年底将德国的经销商门店,从25家扩增到120家。更早些时候,还和Uber签了合作协议。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扎实。
结语
很多人看到比亚迪销量超过特斯拉,就喜欢用“打败”“取代”这样的词。
但比亚迪副总裁李柯在今年3月的一番话,展现了更大的格局。
他说:“总有人问我们能不能取代特斯拉,其实大家都是做新能源汽车的,不是竞争对手,应该一起推动市场发展。”
这话并非客套。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远没到存量竞争的“零和博弈”阶段。
大家共同的敌人是燃油车,共同的目标是把新能源车的蛋糕做大。
今年8月,比亚迪受邀加入了“欧洲新能源汽车行业合作联盟”,成为首个进入该联盟的中国车企,这本身就说明了欧洲行业对比亚迪理念的认可。
从顶住高关税的压力,到用实力打破“低价”误区,再到凭借深刻的本土化理解和长期布局站稳脚跟。
比亚迪在欧洲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品牌的成功出海案例。它更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实力,终将穿越偏见与壁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