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让利”背后的商业密码:单车利润仅特斯拉1/3,为何越赚越多?

当特斯拉车主为品牌溢价买单时,比亚迪车主正享受着"技术平权"的红利。2024年比亚迪财报显示,其单车利润仅8500元,不足特斯拉2.7万元的三分之一,却实现了402.5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4%。这组矛盾数据背后,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独特的生存哲学。

比亚迪“让利”背后的商业密码:单车利润仅特斯拉1/3,为何越赚越多?-有驾
image

增配不加价的技术普惠逻辑

比亚迪“让利”背后的商业密码:单车利润仅特斯拉1/3,为何越赚越多?-有驾
image

海豹06 DM-i上市时,消费者发现其搭载第五代DM系统却维持原价,这源于比亚迪年产427万辆的规模效应。542亿元研发投入被摊薄至单车型开发成本仅为行业1/3,18.2万元单车均价下仍保持22.1%毛利率。这种"技术普惠"模式打破行业惯例:传统车企通常将新技术优先用于高端车型,而比亚迪选择让主流车型同步升级。

比亚迪“让利”背后的商业密码:单车利润仅特斯拉1/3,为何越赚越多?-有驾
image

垂直整合体系是成本控制的关键。从刀片电池到碳化硅模块,比亚迪自研自产核心部件,使海豹车型生产成本比同级Model 3低15%。财报显示,其75%零部件自主供应,仅供应链成本就比欧美车企低25%。

单车利润8500元的战略深意

低利润背后是两种商业路线的分野。特斯拉依靠软件订阅和品牌溢价维持高毛利,而比亚迪选择将利润空间转化为市场份额。2024年其国内市占率达35%,经营活动现金流998亿元,验证了薄利多销的可持续性。

这种策略正在重构行业格局。秦L DM-i以8.98万元起售价击穿A级车底线,迫使合资燃油车降价应对。但比亚迪的底气来自规模壁垒:427万辆年销量带来8.41次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对ROE贡献度高达52%。

用户角色升级:从车主到能源生态参与者

比亚迪的盈利版图早已超出整车销售。80万用户参与车网互动(V2G)带来9.3亿元净利润,巴西"车电银行"模式让电池租赁收入占车价15%。这种转变意味着用户从一次性消费者变为长期价值伙伴。

能源生态布局展现远期野心。光储充项目覆盖17国,25GWh储能系统出货量全球第二。与智利国家铜业合作的电动矿卡项目,实现了"锂矿-电池-运营"全链条闭环。

隐忧与临界点:规模效应的双刃剑

价格战已逼近成本红线。秦L DM-i的定价接近盈亏平衡点,若销量增速放缓可能引发利润危机。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长极,126万辆出口量贡献3.5万元单车利润,但占比仍不足30%。

持续高研发投入带来压力。521亿元年研发费用(占营收6.7%)需转化为技术壁垒,第二代固态电池量产线(10GWh)能否如期兑现400Wh/kg能量密度承诺,将决定未来竞争力。

重新定义"赚钱":车企竞争的下半场

当行业还在计较单车毛利时,比亚迪已转向生态利润。主导电动汽车双向充放电国际标准,意味着从产品输出升级为规则制定。在新能源渗透率超40%的今天,真正的商业胜利或许不在于每辆车赚多少,而在于让多少用户愿意持续为生态付费。这或许解释了为何王传福敢说:"比亚迪的利润,未来可能不主要来自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