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200米川西高原零高反,80度电池续航500公里无需充电,开了十年奥迪A6的老张在停车场说了句:早知道半年前就该出手
上周末在川西折多山垭口,遇见一个场景。
一台车停在观景台,车门大开,几个游客围着看热闹。车里坐着两个老人,手里捏着制氧机的鼻管,脸色红润,正跟人聊着沿途风景。旁边那台Q7里,一家三口蔫头耷脑地靠在座椅上,孩子捂着脑袋喊疼。
车主老张靠在车尾抽烟,看着这幅画面,摁灭烟头说:“去年开奥迪上来,在这儿缓了两小时才敢继续走,今年换了车,全家人跟没事儿人似的。”
他拍了拍后备箱,“就这玩意儿,值回一半车价。”
后来才知道,老张那台奥迪开了十年,车况还算不错。但自从去年川西之行差点把老人折腾出问题,他就动了换车的心思。今年三月提的新车,跑了八千多公里,这是第二次进藏。
“有些东西,不亲自试过,真想不到有多管用。”老张掏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去年在同一个垭口,他爸坐在路边吸氧瓶旁边,脸色发白。
决策权在第三排
真正让老张下决心的,其实不是高原那档子事。
他媳妇去试驾的时候,销售让坐第三排体验。老张在前面摆弄方向盘,二十分钟后回头,发现媳妇已经躺平了,座椅调成半躺姿态,还在那儿按摩。
“下车她就去银行转账了,”老张摊开手,“我连价格都还没谈。”
这个细节挺微妙的。以前家里买车,老张拿主意,看动力、看配置、看品牌。这次不一样,老人要舒服,媳妇要体面,孩子要空间。一圈需求下来,那台开了十年的A6突然就不够用了。
第三排座椅带加热和按摩,这配置以前只在商务MPV上见过。老张算了笔账,当初看过的某款合资MPV,类似配置落地要多二十来万。“钱是一回事,关键是家里人都满意,这事儿挺难得。”
当然,这种全员豪华配置能用多久,电子件会不会提前罢工,老张心里也打鼓。“先开着吧,反正三年质保在那儿。”
生日那天的停车场
老张媳妇过生日,他把车开到餐厅门口,用大灯在地上投出几个字。具体内容我没问,但围观的人挺多,好几个拿手机拍。
“就图一乐,”老张说得挺随意,“不过媳妇高兴,这钱就花得值。”
后来我琢磨这事儿,灯光投影技术其实不算新鲜,但能让用户自己玩出花样,这算盘打得明白。就像以前买车送的小礼品,现在变成了社交话题。传播效果怎么样不好说,至少老张朋友圈那条动态,点赞的人不少。
实用性方面,投个停车位编号、导航提示什么的,偶尔能派上用场。其他那些花哨功能,新鲜劲儿过了,大概也就那么回事。
80度电池的长途账本
老张上个月跑了趟长途,成都到重庆往返,全程没找充电桩。“开到家还剩三分之一的电,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这么能跑?”
他翻出行车电脑的记录给我看,纯电跑了四百多公里,增程模式又续了七百多。“以前那台奥迪,一箱油跑完就得加,这台车好像突然就不着急了。”
不过电池越大,车重也跟着上去了。老张说高速并线的时候,能感觉到车身的惯性比轿车明显。“习惯就好,反正悬挂调校还算稳,不至于开起来发飘。”
至于长期使用会不会出问题,电池衰减速度如何,这些问题现在还没答案。老张的态度挺实在:“两个月的样本说明不了什么,看三年后吧。”
车友群里的另一种声音
老张把我拉进一个车友群,里面有不少首批车主。有人晒油耗,有人抱怨车机偶尔卡顿,也有人问二手车行情。
“现在卖肯定亏,”群里一个车主说,“新势力品牌的保值率,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话倒是实在。老张当初也犹豫过这个问题,最后想明白了:“打算开到报废,保值率跟我没关系。”
另一个争论点是配置过剩。有人觉得很多功能用不上,纯粹是噱头;也有人说,买的就是这份全家满意。老张站在后者那边,“反正这价位,能给的都给了,总比减配强。”
至于可靠性,群里开了半年的车主反馈还算正常,偶尔出点小毛病,售后响应速度尚可。“具体怎么样,还得看个一两年,”老张说,“现在下结论太早。”
楼下车库的老声音
写到这儿,楼下又传来熟悉的V6引擎声。那台老车的主人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每次启动前都要热车三分钟。
我下楼问他怎么看现在这些新车,他擦着车门说:“技术是好技术,就是不知道能用多久。以前的车,简单,坏了好修。现在这些车,电子件太多,过了质保期修起来,估计够呛。”
这话听着保守,但也不是没道理。老张那台车配置确实丰富,但每多一个电子功能,就多一分潜在的故障风险。三年后会怎么样,现在谁也说不准。
不过话说回来,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或许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往前走的。有人愿意做第一批吃螃蟹的,有人愿意等三年看结果,都没错。
老张最后跟我说了句话:“买车这事儿,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我选了前者,不后悔,就是偶尔想想,要是再等半年,说不定还能多送点什么。”
这大概就是所有新车车主的共同心声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