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电动车变成一线潮流阵地的欧洲市场,打头阵的队伍居然悄悄变天了。记得前几年你说起“欧洲纯电第一”,大家脑子里准得是特斯拉那个大写的T,旁边飘着点蓝白美国星条旗。但现在风水轮流转,把特斯拉从头把交椅上摇下来的,居然变成了德国人——对,就是那个造传统油车造了半个多世纪的大众。上半年,大众卖了13.5万辆纯电,冠绝全场,特斯拉只能乖乖认个老二。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特斯拉当年不是“纯电天花板”吗?难道是大众玩了什么阴招,还是马斯克自己的锅?别急着下结论,我们得把几个重要现象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看大局,整个欧洲现在其实新车销量是在下滑的。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油价蹦高、通胀压力大、全球经济不景气,一台新车的分量对普通家庭来说一点都不轻松。汽油车和柴油车跌得最惨,和以前那种家家户户买油车的盛况比,直接甩了两三成,完完全全走下神坛。可倒是新能源车逆势上涨,渗透率都冲到26%了,每四台新车里就有一台沾电。你说这不新鲜吗?
这里关键在于法规的杠杆作用。欧盟不是闹着要搞个2035年燃油车禁售嘛,前面又有欧7标准,硬性规定了咱们能卖什么、排放是多少。车厂一看,这不加快电动化还等什么?一旦被政策卡脖子,全球业务全得垮掉。被逼无奈也好,提前布局也罢,反正赢家就是电动化。大潮一来,只要顺上了,别管你船大船小都有得赚。
说到这里,问题可有意思了——特斯拉为啥掉队?大众凭啥能翻盘?先聊聊特斯拉。其实一两年前,特斯拉还是欧洲电动车的标杆,开Model 3、Model Y不只是开车,是一种生活态度,代表新潮、科技、环保……可是市场往前滚,事情慢慢就有变味儿了。
第一,竞争变多了,不再只有特斯拉是“纯电标配”。各路本地品牌全扎堆搞电动车,大众、斯柯达、宝马、雷诺,甚至韩系也下场。“油改电”也好,“纯电平台”也罢,有选择就是有压力。再加上,欧洲消费者本来就对本土品牌感情深厚,有时候选车不仅是性能好坏,更多还有点民族偏好,买大众、雷诺、斯柯达都让人觉得“我支持本地就业、品质更放心”。特斯拉反而成了“进口货”,有点不接地气了。
第二,马斯克个人作风“翻车”了。互联网时代,老板出点幺蛾子的影响比之前大得多。马斯克一会儿发推特唱反调,一会儿在全球各种嘴炮大乱斗,搞得公司形象阴晴不定,弄得欧洲用户也有点腻了。再说利好政策,欧洲各国对纯电补贴一变再变,手里没补贴、或者政策朝令夕改时,再贵的特斯拉也不好卖了。很多人买电动车其实看重“算账”,你特斯拉贵、优惠又没,我干嘛不买便宜一点的本地货呢?
第三,产品策略太单一。特斯拉其实车型不多,卖得最火的还是Model Y和Model 3。你要是全家人5口人出行?没得选。想要便宜小车、精致生活?没得选。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是“两码事”,讲究的是多样、灵活,人家大众、斯柯达早就是“车型之父”,A、B、C、SUV、小车一应俱全,细分市场全给你铺好。消费者用脚投票,大众的三款停售电ID系列直接冲上前五,这就是实力。
但大众又凭啥这么能赢?其实德国汽车工业底蕴深厚,要平台有平台、要生产线有生产线、要技术有技术。再加上资金充足,就算亏着卖两年,等成本摊薄了分分钟就能扭亏。这次大众其实押对了一个大赛道——ID系列算是真正为电动化做了减法、加法,产品口碑稳步攀升,也让用户觉得“这是靠谱的大牌产品”。
再看销量背后,是大众整个集团的强势引领。除了大众自己,本家的斯柯达、保时捷、奥迪也一股脑地推电动车,形形色色的产品线覆盖了高中低端,还能和豪华品牌并驾齐驱。对比之下,“美国大牌”特斯拉在欧洲就像个独苗,容易受大风大浪困扰,一出事全盘皆输。
说了这么多,这里还得提一句——法国市场的特例值得深思。其实法国三十多年来一直沉迷本土汽车,自家雷诺、标致、雪铁龙很有粉丝基础。结果这次法国纯电销量不升反降,说明什么?说明老市场没新意、产品更新慢、新势力又没机会,老百姓也“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了。欧洲各国具体政策差异和消费习惯加在一起,让纯电市场变得更像“拼多多”而不是“天猫旗舰店”——谁划算、谁接地气、谁能拆成小块卖,谁就赢。
再说说沃尔沃,你别看它搞电动化也早,可惜产品“油改电”太多,没新意,这两年销量直接腰斩。可见,市场已经不再吃“套娃”老本,不做纯电平台没人买账。之后推的全新电车,技术升级到800V,充电速度秒杀一票车,续航也顶上去,看起来是要“回头赶考”了,但能不能起死回生,还得看用户买不买。
最有意思的是,纯电车里头其实“新人辈出”。比如北欧小国挪威、丹麦、电动车涨幅都超30%。本来欧洲市场大家都以为德国法国英国是主角,结果小国家开路,前景比“传统豪强”还猛。为什么?补贴政策配合得好,市政配套到位,用户习惯也跟上,从出租车到家用车无缝切换,这才是真正的市场推动。
说了这么多话,其实咱得问一句,到底电动车的机会和挑战在哪儿?我觉得,关键不是谁抢了第一,谁跌了下去,而是整个行业的主动权终于回到了市场和用户手上。以前一个品牌独大,容易变成“自嗨模式”,也容易被政策、意见领袖各种噱头引导。现在的欧洲电动车市场,是政策、经济、消费者三方博弈的结果,谁能在夹缝中创新、降本、贴地气,谁就能活得久远。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欧洲的摸鱼游戏,全球电动车行业其实都是同步竞争的。未来中国品牌也会卷进来,韩系日系也不得不奋起直追,一旦欧洲用户认了哪些机制、哪些车型能让他们真正舒心省心,别说大众特斯拉,中国的比亚迪、长城、蔚来也要搅动风云。
总归一句话,技术不是唯一,政策也不是独裁者,开放的市场下,谁提前认清消费者的底层诉求,把产品做扎实,再配合上靠谱的价格、及时的服务、灵活的销售模式,谁都能赢得一席之地。别把“纯电第一”当成什么终极荣誉,更别为“跌下神坛”痛哭流涕。你今天爬上去,明天未必不能被后来者打下台。用户的选择才是最大公约数,“谁懂消费者,谁赢到最后”。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欧洲市场下一个纯电霸主,会是本土车还是外来新势力?你买车的时候,真的在意什么?安全?价格?品牌归属?服务体验?其实这些问题,才是真正每一台新车、每一个品牌每天要回答的考题。咱们拭目以待,看是谁笑到最后。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