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郑州这几年也挺有感触的。疫情那会,大家都在家待着,车出不去,也不怎么污染啊。空气质量还不是一样不好。想想,是不是车辆和污染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一点?
我随便翻了翻一些资料:2022年左右,郑州的汽车保有量接近600万辆。这一数字放在全市每个角落,你能猜到,其实绝大部分时间,汽车数量还算平均分布?不,实际上车多了之后,几个繁忙路段的拥堵就变成常态。而且,不光是出门堵,我们的尾气排放,尤其是在秋冬季节,明显增加——你知道的,雾霾天气里常会出现那种看见十米内都困难的场景。
有些人会说,污染源除了汽车,工业、取暖、建筑都在作怪。而我觉得,车其实是个带头大哥。就像我朋友天天一开就是十年,车子磨损得快,油耗高,修起来也麻烦,但他说没办法,生活不带车出门怎么行呢?是不是这种底层的难题,才是为什么即使环保压力大,还是有大量车主,惦记着买新车、换新轮的原因?
挺多人提到绿牌车、电动车,我觉得这个事也得细讲。电动车的电,也不是无中生有,电力结构难免还是煤电、火电折腾。就算是新能源车,充电的基础设施还不够普及,也会有深夜充电闷声发电的疑虑。我估算,郑州目前新能源车比例可能才只占到10-15%,远没达到理想中的绿色出行目标。最根本还得看,老百姓怎么觉得——买车就是刚需,你让他们放弃?说不通。
但我又在想,限制措施这么一搞,真的可以解决污染堆积的问题吗?有人告诉我,限行能让污染排放总量下降嘛。但我心里很清楚,毕竟汽车再少点,工业排放还在那儿,暖气不换新技术,空气污染的原因和程度也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一下子晴朗起来。
刚才我翻了个车市的账:假设一辆车每百公里油耗8升,大概7元/升。开10万公里,一辆车的油钱至少5.6万元。假设一辆车能开十二年,平均每年要花掉4万块左右(附带维修、保险等),早期我们说的限行实质上是在逼迫一部分车主,短时间内不得不忍痛减少出行。
但是,像我认识的一个修理工,他说:你们别看,车的到寿命也不是一两年,平时悶着开,车子早就磨得不行了。他们的观点是,车辆用得久了才合理,换新其实不其实看钱。还有些老车主,抱怨为了环保不得不限制我们的路权,像我们这种平民,生活本就困窘,还得在环保和生活间作权衡。
没细想过:对他们来说,限行就是一种剥夺?即使政府说为了空气清新,车主的心声却反映出:他们更关心生活是不是还得照常?这个点上,似乎我们搞环保的官员们,要多考虑点公平和合理。是不是有时候,环保的口号太空洞,忽略了普通人的苦衷?
你看,郑州的空气到底好不好,不能仅仅看有无限行措施。我觉得,可能还要看基础设施是不是跟得上。比如智慧停车、公共交通的便利度,越做越好,普通人才能更愿意放弃开车的惯。
我刚才翻了个相册,里面看到一些街角的智慧停车牌,能实时显示剩余车位。这些微创新其实能帮不少市民省事。对比同价位的车,很多时候,那些便利才是能真正改善出行体验的关键——毕竟,没有人愿意为了排队找车位浪费时间。
这让我想到,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郑州,很多旧区停车难的问题,还是没有根本解决。如果汽车多了,路也不够宽,何况车辆一些非主流停法(比如乱停乱放),不好管理。
我记得前几天,和一个交警聊,他说:你要说,限行其实很简单,就是让那些‘停车难’和‘堵车’现象缓一缓。但我心里有个疑问:我们会不会过于依赖限制,而忽视了根本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的办法?
未来能不能从鼓励共享出行入手?而且,环保不就是全民参与吗?还是要政府和企业一起做文章,不光盯着限行这把刀。
但,话到头来,还是想问:你觉得,这轮限行的效果,真能让空气变得更清新点?还是只能缓解一下表面杂音?毕竟,空气这事儿,就像那老话说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我就在想,这个城市的要不要也学着多点包容、多点创新?也许,下一个空污治理的点子,不一定得是限行,还可以是全民植树共识,或者每个家庭都装个空气净化器?
毕竟,空气污染这事儿,没有一刀切的灵丹妙药。关键还是得靠调动全民的积极性和保持执行的持续性。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