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前十月卖出364.7万辆,稳步夯实行业领先优势

下午在路边等车,看到一辆老掉牙的桑塔纳2000慢悠悠开过,旁边快充站里,一辆造型科幻的智己LS6正插着管子。

有那么一瞬间,感觉有点恍惚,好像一部浓缩的中国汽车工业史在眼前快放。

这俩车,一个代表着“躺着挣钱”的黄金时代,一个代表着“跪着求生”的内卷当下,而它们背后,都站着同一个巨人——上汽。

最近看到上汽的销量数据,很亮眼,增长势头凶猛。

上汽前十月卖出364.7万辆,稳步夯实行业领先优势-有驾

很多人都在分析什么“新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什么结构优化高质量增长。

这些当然都对,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水面上的冰山。

要想真正捋清楚上汽这头大象是如何转身的,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后视镜里看看它走过的路,尤其是那段当“包租公”当得最舒服的日子。

我们得算一笔历史账。

过去二三十年,上汽的形象是什么?

是大众和通用的“最佳中国合伙人”。

它的核心商业模式,说得直白点,就是当“包租公”。

我有最好的地段(市场准入、渠道网络),你(外资品牌)有最好的租客(成熟的车型、品牌、技术),咱们合伙开个大商场,我坐地收租,利润分成。

这模式在燃油车时代堪称完美,上汽-大众、上-通用,哪个不是利润奶牛?

每年躺着数钱,财报好看得不得了。

这种“包租公”模式,金钱账算下来是血赚,但机会成本账和能力账,算下来可能就是道义有亏了。

最大的问题是,当惯了房东,就忘了怎么盖房子了。

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品牌塑造,这些最苦最累的活儿,大部分都由“租客”代劳了。

虽然也搞了自主品牌,但长期活在合资大哥的光环和阴影下,总感觉有点营养不良,像是地主家的余粮养着的远房亲戚,上不了主桌。

上汽前十月卖出364.7万辆,稳步夯实行业领先优势-有驾

这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当你有一条太舒服的路可以走,就很难有动力去披荆斩棘,另辟蹊索。

然而,时代变了。

电车这帮“野蛮人”冲了进来,游戏规则全变了。

消费者不再只认那个标,开始认屏幕大不大、算力强不强、自动驾驶灵不灵。

这时候,“包租公”的模式就失灵了。

你最好的“租客”,德国人和美国人,突然发现自己带来的那套家电过时了,跟不上中国房客的新需求。

商场人流开始下滑,租金自然也收得没那么爽了。

更要命的是,以前看不上的那些自己搭帐篷的小商贩(新势力),现在都建起了更时髦的购物中心,开始虹吸你的客流。

所以,上汽这几年的所谓“转型”,本质上是一场痛苦的“戒断反应”。

它必须戒掉对“合资租金”的依赖,重新学习怎么亲自下场盖房子、搞装修、做营销。

这个过程,外人看的是一个个新品牌、一款款新车,但内部的挣扎、资源的重新分配、组织架构的剧烈调整,恐怕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这就像一个养尊处优多年的胖子,被逼着进健身房开始撸铁、跑五公里,过程极其痛苦,汗流浃背,还可能拉伤肌肉。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那份亮眼的销量数据,就能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

所谓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新三驾马车,其实就是这场“健身运动”后开始显现的肌肉线条。

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过六成,这意味着什么?

上汽前十月卖出364.7万辆,稳步夯实行业领先优势-有驾

翻译一下就是:“包租公”的租金收入占比在下降,但自己亲手种的地开始有收成了。

这收成可能暂时不如租金来得轻松,利润率也未必高,但这是自己的地,心里踏实。

相当于财务安全垫变厚了,不再把身家性命全押在几个“大租客”身上。

新能源车销量猛增,占比接近一半。

这说明在电车这个新牌桌上,上汽总算抢到了一个不错的位置。

从几万块的五菱宏光MINIEV,到二三十万的智己、飞凡,再到合资品牌笨拙转型的电车,它用的是“人海战术”。

这种全面布局的好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款能跑出来,体系性风险小。

坏处也很明显,资源分散,每个品牌都要喂养,很难像比亚迪那样形成一个“王朝”或“海洋”的绝对合力。

这笔账怎么算,值博率如何,恐怕内部还在激烈博弈。

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的突破,这事儿最有意思。

这不单是卖了几辆车的问题,而是身份的根本性逆转。

以前我们是把市场让出来,求人家带我们玩;现在是我们把车开到人家的地盘上,跟人家抢饭碗。

MG这个被盘活的老品牌,在欧洲卖得风生水起,这背后是中国供应链的巨大优势和电车时代的技术代差。

更值得玩味的是,混动技术也开始输出了。

上汽前十月卖出364.7万辆,稳步夯实行业领先优势-有驾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不光能卖“成品房”了,还能输出“建筑图纸和施工队”了。

这是从产品出海到能力出海的质变。

所以,把这些线索串起来,上汽的故事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大象转身”,而是一个“旧帝国如何孕育新王朝”的复杂叙事。

那个靠合资模式建立的“旧帝国”虽然根基还在,但其造血能力和想象空间已经见顶。

而自主、新能源、海外这三个板块,就是帝国境内崛起的、拥有不同制度和文化的新兴“公国”。

它们正在通过一场场市场战役,向上汽这个“中央”证明自己的价值,争夺未来的继承权。

当然,现在就唱赞歌还为时过早。

高增长的背后,是高强度的“烧钱填坑”。

新能源业务至今仍是多数玩家的亏损项,上汽摊子铺得这么大,盈利压力可想而知。

而且,在智能化这个核心战场,相比华为系和一众新势力,上汽的声音还不够响亮。

它更像一个稳健的、步步为营的重装军团,而不是一个能发起闪电战的特种部队。

总的来说,看到上汽的数据,我不会简单地感到兴奋,反而有一种看历史剧的厚重感。

这是一个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代商业寓言。

它证明了,没有任何商业模式可以永恒,最舒服的“躺赢”,往往是未来最深的“坑”。

上汽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开始慢慢从这个坑里爬出来。

这场仗,远没到鸣金收兵的时候,真正的决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