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大家都等网约车,不愿打出租车?其实很简单。你现在的出租车,已经活成了自己曾经最瞧不起的模样——价格不透明、服务靠运气,体验像开盲盒。
我有个朋友,这两天出门特意提前在APP上叫车。结果路边随便拦了一辆出租车,司机一开始还挺热情。可是到了半路,他忽然绕了个大圈,把距离本来只要15分钟的行程变成了20分钟,还多收了5块钱。我一听,你们这绕路是不是为了多赚点?司机耸耸肩,怪我运气不好,路线不熟。其实运气好点,司机多绕点路的钱,还能分给自己点小费。
微妙的是,出租车司机都挺会坑。我猜(这没细想过,估计大多数司机都懂),绕路是个行之有效的增加收入方式。很多司机开惯了这套玩法,觉得多绕点点,少亏点。我之前也遇过那种为了多收你几块钱,强行绕远的事,像个套路大师。
你说会不会有人看到这些,一边抱怨一边还在打出租?可能也只能哎,可惜不方便换。这其实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出租车的价格透明度差得真叫一个离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合肥旅游时,总共叫了两次出租车。第一次,预约时显示口价20几块,司机还问是不是口价。车到目的地后,竟然给我打了50块!我当时差点喷了:你们是不是玩套路啊?后来我投诉,价格退了差不多,而且还说要处罚司机。
这套路,至少在全国很多地方都一样吧。你只要打个出租车,司机能不能绕远、掉头、掉头后走哪条路,全靠自身运气。早些年出租车多风光,打个招呼就有车,方便得不得了,现在?说句实话,更像盲盒体验。
也有人说:不就是个打车嘛,有啥好纠结的?可问题就在这里。出租车的坑点太多:价格不透明、绕路、服务随意、车况良莠不齐。再加上堵车、排队,折腾几次,一个出门就变折磨。
不过你知道吗?其实行业也在试图转型。上海去年开始搞改革计划,取消了师傅们的份子钱,改用按收入比例抽成。也推行了服务评级奖励制度,司机只要常优质服务,奖金就能拿多点。这种变革短期内效果看不出,大概只是开始,但起码表明行业有意愿改。
广州也试点把出租车接入叫车平台,调整运营方式。司机可以在APP上抢单,减少空跑,提高效率。司机说:多亏了这个,长时间堵车时,还能领点补贴。可惜的地方在于,份子钱压得人喘不过气,车队压力大,服务水准还是参差不齐。
再看网约车,算法派单,路线导航,评价体系都比传统出租车先进得多。作为个多次体验过的尝鲜者,我心里隐隐觉得:网约车成功的最大秘密就是规则。
不信?记得去年我打过一次网约车,预估价20几块,司机开完地还让我确认路线。到目的地后,收费刚刚好。微笑着给了个好评,他还偷偷高兴了一下。
挺有趣的是,价格、路线,都是提前定好的。有时候拼车还更划算,尤其在节假日出行,能比打出租车便宜不少。平时用优惠券,折扣更大。其实这也是他们的巧妙设计——价格透明,司机、乘客都省心。
而出租车嘛,要么靠手招,要么就是站点等。你没导航时,真的不知道路线是否合理。司机也喜欢糊弄,特别是那种新手,半点技能都没有,不熟悉道路还敢乱开。
根本原因,还是行业的不变本色——惯了自我觉得合理就行,不愿改。出租车不用怕竞争,毕竟那会儿,谁跟你公平?优越感满满。
我还听说,搞改好的出租车行业,像上海、广州,做了不少努力。上海两年前推新政,就把份子钱除掉,还鼓励司机自我评分。有人跟我说:这才是真正在为乘客着想。(这里我小跑题,别拍我)
说那么多,归结到出租车想要翻身,得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一句话,价格透明,服务稳定,体验舒心,乘客才会愿意掏钱。
如果还不行,真得像有些同行私底下说的:还得靠点良心。
这场变革里,到底谁能赢?其实我也挺好奇——未来的城市场景,是不是会出现一种平衡状态:即停即走满足基本需求,预约稳定解决私密体验?
或许,下一次我打车时,下车后还得扯一句:你们看,这辆车还算值不值?
对了,你们怎么看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差别?是不是每次打车,都变成一个盲盒游戏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想听听你的看法嘛。)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