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种错觉,叫“地主家永远有余粮”。
你看着他家高头大马,雕梁画栋,出门前呼后拥,就觉得这日子能一直这么过下去,直到天荒地老。
就像很多人看保时捷,觉得这浓眉大眼的家伙,顶着大众集团太子爷和跑车界精神图腾的双重光环,卖一台车赚的钱比别人卖十台还多,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买它的人不看配置,只看标,加价提车是常态,排队等车是信仰。这种生意,怎么看都是印钞机级别的,怎么可能出问题?
然而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本,总是在你觉得最稳的时候,给你来一记大逼斗。
当地时间24号,保时捷自己交了底,今年第三季度,直接亏了9.66亿欧元,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80个小目标。这一下直接把前两个季度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给干穿了。算总账,今年前九个月,保时捷的销售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0多亿欧元,哐当一下,变成了4000万欧元。
是的,你没看错,利润暴跌99%。
从40亿到4000万,小数点直接往前平移了两位,堪称自由落体运动的完美示范。四舍五入一下,等于前三个季度白忙活了,就赚了个吆喝,甚至连吆喝的本钱都差点赔进去。
地主家不仅没了余粮,连米缸都被老鼠打了洞。
问题来了,保时捷这台性能猛兽,是怎么一脚油门踩空,差点翻进沟里的?
官方给了几个解释,翻译过来就是,步子迈大了,扯着了蛋。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曾经被吹上天的电动化转型。之前保时捷画的饼又大又圆,说要All in电动车,Taycan只是前菜,后面还有Macan EV等一众王炸。结果呢?现实的电门,狠狠地电了一下保时捷的油门脚。
上个月,保时捷自己宣布,纯电车型的推出要推迟,几款卖得好好的燃油车和混动车,得多卖几年,再续续命。甚至连自己生产电池的宏伟计划,也直接按下了终止键。
这一通折腾,又是调整生产线,又是修改研发规划,里外里搭进去27亿欧元。
这故事熟悉不熟悉?像不像一个健身房猛男,天天在朋友圈秀二头肌,说要冲击世界纪录,结果刚上跑步机跑了两步就岔了气,回头跟教练说,我觉得练传统太极也挺好,能强身健体。
脸疼不疼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先活下去。保时捷发现,在新能源这个牌桌上,光有品牌光环是不够的,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用一套“冰箱彩电大沙发,还带激光雷达”的组合拳,打得一众老牌贵族晕头转向。你跟人家讲历史传承,人家跟你讲智能座舱;你跟人家讲赛道基因,人家跟你讲自动泊车。
结果就是,保时捷电车的饼画了半天,发现面粉不对,还是自家的油锅香。只是这重新烧油的代价,就是几十亿欧元真金白银的蒸发。
如果说战略失误是内伤,那外部环境就是持续掉血的debuff。
美国那个变幻莫测的关税政策,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所有欧洲车企头上。保时捷说了,就因为这关税,前九个月就多掏了3亿欧元,预计全年得损失7个亿。
你看,教科书般的资本主义操作就来了。内部战略失误的坑,外部不可抗力的锅,最终成本由谁来承担?
答案永远是两个:对内,向员工开刀;对外,向消费者要钱。
保时捷已经启动了所谓的“组织结构优化”,这词儿翻译成人话就是“裁员”。计划未来几年裁掉1900个正式工,今年内先砍掉2000个临时岗位。年底之前,还有第二轮“毕业典礼”等着大家。
一手降本增效,一手开源节流。增效靠裁员,节流靠涨价。保时捷的CFO已经放话了,未来几个月,美国市场的车,要涨价。
这套组合拳打得是虎虎生风,逻辑自洽。公司运营出了问题,不能苦了股东,那就只能苦一苦员工和客户了。被裁的员工成了时代的代价,而忠实的消费者们,则用更高的价格,为企业的战略失误和外部风险买了单。里外里,保时捷还是那个精致的保时捷,只不过维持这份精致的成本,被巧妙地转嫁了出去。
这事儿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商业世界里,没有什么品牌是不可撼动的,也没有什么护城河是永不干涸的。
当一个品牌强大到让消费者产生信仰时,它自己也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的名字就值一半的价格,以为消费者会永远为情怀买单。保时捷的利润神话,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这种品牌溢价之上。
但时代变了,消费者的心态也变了。当产品本身无法提供足够差异化的体验时,再厚的品牌滤镜也有被磨平的一天。尤其是在汽车这种技术和体验快速迭代的领域,光环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电开。
保时捷利润暴跌99%的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财经新闻,它是一个寓言。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时代的巨浪面前,没有什么品牌光环是永恒的护身符,傲慢与偏见不仅会让你错过心仪的姑娘,更会让你错过一个时代,甚至连裤衩子都给你冲没了。
当然,对于保时捷这样的巨头来说,一次99%的利润下跌,可能只是“技术性调整”,伤筋但未必动骨。通过涨价和裁员,财务数据很快又能变得好看。
只是,这传递出的寒气,只会精准地吹到每一个努力工作的打工人,和每一个真金白银掏钱的消费者身上。毕竟,地主家就算没余粮了,也总有办法让你相信,是你家的米不够吃了。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