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铺起家,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营销引争议

最近咱们身边不少人都在聊一件事,说的是那个我们父辈都很熟悉的摩托车品牌,宗申动力,干了件挺让人意外的事。

这家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牌子,突然因为给新车起名字的事儿火了,但这个火法,却让很多人觉得有点不是滋味。

事情是这样的,宗申动力前不久开了个发布会,推出了几款新的电动三轮车,其中有两款的名字,一个叫“智界S300”,一个叫“问界Q1P”。

这名字一出来,稍微关注点汽车新闻的朋友估计都愣了一下,因为华为鸿蒙智行旗下的两款热门汽车,就叫“智界”和“问界”。

修理铺起家,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营销引争议-有驾

这下可好,网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很多人都说,宗申这么大个牌子,怎么干起了这种“蹭热度”的事儿呢?

虽然宗申后来很快就道歉了,也把相关的宣传内容都撤了下来,但这事儿引发的讨论可没停。

大家都在琢磨,一个靠着硬技术、实打实干出来的摩托车大王,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背后到底是真的想搞点营销花样,还是说公司发展遇到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难题?

要说清楚这事儿,咱们得把时间往前倒一倒,看看宗申是怎么起家的。

这家企业的故事,可以说是咱们国家早期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修理铺起家,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营销引争议-有驾

它的创始人叫左宗申,在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82年的时候,他辞掉了当时人人羡慕的国营单位工作,在重庆一个叫王家坝的地方,租了个十来平米的铁皮棚子,开起了修理铺。

那时候的左师傅,整天跟柴油机、轴承这些零件打交道,一双手上总是沾满了洗不掉的油污。

就是靠着这份辛苦和对机械的钻研,他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

到了九十年代,机会来了。

那时候摩托车可是个稀罕物,既能当交通工具,又能拉点货搞生产,是很多人奔向好日子的希望。

左宗申看准了这个市场,把自己攒下的二十万块钱全部投了进去,成立了公司,开始专门生产摩托车的心脏——发动机。

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不是简单地照着图纸生产,而是把自己十几年修车积累的经验全用上了。

修理铺起家,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营销引争议-有驾

他最清楚发动机哪个地方容易坏,怎么设计才能更省油、更有力。

所以,宗申的发动机一推出来,质量就好,很快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到了1998年,全国跑的三轮摩托车里,有三成多用的都是宗申的发动机,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左宗申还不满足于只做产品,他还很有品牌意识。

1999年,他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很时髦的事,就是组建了一支宗申摩托车队,去参加世界级的摩托车耐力锦标赛。

当印着“宗申”两个字的赛车在国际赛道上飞驰的时候,不光是给品牌打了响亮的广告,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后来,宗申动力成功上市,有了资本的支持,业务版图也越做越大。

修理铺起家,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营销引争议-有驾

它不光在摩托车领域深耕,还通过收购,进入了通用机械领域,后来甚至把业务拓展到了天上,开始研究无人机和航空发动机。

可以说,左宗申靠着自己的胆识和汗水,硬生生从一个小修理铺,打造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经以技术和实力著称的企业,现在的画风却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这次的“碰瓷”命名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公司现在的一些问题。

您想啊,一个有头有脸的大企业,给自己的新产品起个名字,却直接照搬了另一家当红品牌的名字,这在商业上是挺忌讳的。

事情发生后,网上批评的声音很多,觉得这种做法拉低了品牌的档次。

宗申虽然道歉了,但有内部工作人员出来解释说,这只是内部用的代号,不是最终的名字,这番话反而让一些网友更不满了,觉得这是在找借口。

修理铺起家,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营销引争议-有驾

而且,这也不是宗申第一次这么做了,之前他们就有产品的命名和五菱汽车的热门车型“熊猫”、“缤果”很像。

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想用最省力的方式,获取最多的关注度。

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流量确实很重要,宗申也学着做直播带货,搞全员营销,但可能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才想出了这种“剑走偏锋”的法子。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这种做法短期内确实吸引了眼球,消息出来的第二天,公司股价还大涨了一波。

但这种靠争议换来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

没过两天,一些大的投资机构就开始抛售股票了。

这说明,真正懂行的人看重的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实力。

修理铺起家,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营销引争议-有驾

靠这种小聪明得来的关注,终究是不牢靠的。

这次的命名风波,其实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在于宗申动力现在的战略方向有些模糊。

现在的宗申,业务摊子铺得非常大。

除了老本行摩托车和通用机械,它还大力投入新能源领域,造电动车、搞家庭储能,甚至还研究起了氢燃料电池。

更引人注目的是,它还赶上了“低空经济”的热潮,旗下的子公司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据说还拿到了国外的认证,听起来非常厉害。

表面上看,这是一家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转型的公司。

但我们如果仔细看看它的财务报表,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修理铺起家,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营销引争议-有驾

根据2024年的数据,公司一年挣了一百多亿,利润也在增长,看起来成绩不错。

但仔细一分析,这其中超过八成的收入,还是来自于它原来的主业,也就是摩托车发动机和通用机械。

而那些听起来很高大上、市场热度也很高的新业务,比如航空动力和新能源,实际上给公司贡献的收入还非常少。

而且,这些新业务的风险也不小。

比如,宗申收购了一家做储能的公司,当时签了协议,对方承诺每年要达到一定的利润,结果第一年就没达标,这说明这个行业虽然热门,但真正赚钱并不容易。

至于“低空经济”这个概念,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为这个概念,宗申的股价在2024年一度涨了好几倍,但当投资者具体问到航空业务到底有多少订单时,公司的回答却比较模糊。

修理铺起家,摩托车大王,宗申动力营销引争议-有驾

这就好比是画了一个很大的饼,但这个饼能不能吃到嘴里,什么时候能吃到,还是个未知数。

一方面是大手笔地跨界投资,另一方面,公司的整体利润率却在下降,而且在研发上的投入并没有明显增加。

这就有点让人担心了,进入这么多高科技领域,是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真金白银去搞研发的,如果研发跟不上,这些新业务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现在公司的股价相对于它的实际盈利能力来说,已经非常高了,这其中可能存在不小的泡沫风险。

回顾宗申动力的发展历程,确实让人感慨。

从一个满身油污的修理工,到打造出一个摩托车帝国,左宗申的创业故事足够励志。

但时代在变,市场环境也在变。

面对新的挑战,这家曾经的行业巨头,似乎在多元化的道路上有些迷失了方向。

是继续靠着追逐热点和概念来维持增长,还是沉下心来,重新聚焦,找回当初靠产品和技术赢得市场的初心?

这可能是摆在宗申面前,一道比修理任何复杂机器都更难解的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