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又上热搜了,讲真,雷总今年的KPI里是不是有一项叫“常驻热搜包年套餐”。
只不过这次,画风有点惨烈,是那种三体人看了都要连夜重写安全手册的惨烈。
成都那个小米SU7的车祸视频,估计大伙都刷到了。一台车,咣一下,具体怎么咣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咣完之后,直接原地开启了炼丹模式,火光冲天,最后烧得只剩下一个骨感十足的框架,堪称后现代主义的移动雕塑。
然后警方通报来了,言简意赅,直击灵魂:涉嫌酒驾。
这两个字一出来,性质就全变了。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交通事故,这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酒精,是最好的催化剂,能把一个普通司机瞬间变成追求光和热的夸父,只不过他追的不是太阳,是道路尽头的收费站。
你看,这事儿本来特别简单。酒驾,超速,GG。逻辑闭环了。
但魔幻的是什么?魔幻的是,全网居然还在为这台车吵得不可开交,吵得比那火烧得都旺。这就非常有意思了。这说明车祸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米SU7这台车,已经超越了交通工具的范畴,变成了一种图腾,一个符号,一种信仰。
会买小米SU7的人,和会买特斯拉的人,精神内核是一致的。他们购买的,是一种“参与感”,一种“养成系”的快乐,一种“我跟雷总一起创业”的幻觉。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所以,当他们的“信仰”被凡间的火焰灼烧时,护法们必须站出来,这无关事实,只关乎阵地。
他们争论的第一个点,是那个“隐藏式门把手”。哦不,我们叫它“车门上的开瓶器”好了,毕竟这次事故的根源和“开瓶”有那么点关系。这个开瓶器平时看不见,关键时刻弹出来,仪式感拉满。但问题是,万一它不弹呢?或者被撞得缩回去了呢?
救援人员在外面,看着一个光滑如泥鳅的车门,心里估计跟玩密室逃脱一样,线索全断了。
我作为一个开过各种电动爹的中年人,对这个设计是抱有深刻偏见的。这玩意儿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是为了设计师的强迫症,牺牲了极端情况下的万一。是,你说机械门把手撞了也可能打不开。对,没错。但机械的至少给了消防员一个用撬棍的着力点,一个发力的念想。而隐藏式的,你只能祈祷它的电路板在那一瞬间“悟了”,自己弹出来普度众生。
说起来,我楼下那个天天占我车位的老哥,开的就是一辆隐藏式门把手的车,每次看他抠半天门,我就觉得很解压。
但讲真,这个门把手的设计,确实给了黑子们一个完美的开火角度。因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识”的傲慢。
第二个争论点,电池自燃。这个就更玄学了。
现在车企宣传电池安全,已经快进入修仙领域了。什么17层高压绝缘防护,什么底部防弹涂层,什么电芯倒置技术,恨不得给你弄个金钟罩铁布衫。听起来就跟“修炼此功,可刀枪不入,水火不侵”一样。
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你叠再厚的甲,也扛不住别人开着高达来撞你。
当时那个车速,有媒体估算150公里/小时。国标碰撞测试才多少?64公里/小时。你这等于让一个武林高手,用脸去接一发反器材狙击枪的子弹,然后质问他为什么金钟罩没用。这不讲道理。物理学定律,是车圈唯一的上帝,它不惯着任何人。
一脚油门下去,就是一场无法挽回的告别仪式!
在那种堪比闪电战的冲击力下,别说三元锂,就是把一块诺基亚塞进去,也得给你撞出火星子。什么油车也烧,什么电车也烧,这都是废话。核心是,能量密度越高的东西,在失控时就越像一颗炸弹。这是一个化学问题,不是一个营销问题。你把电池包吹得天花乱坠,它也改变不了元素周期表。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像个老中医,对着一场外科手术的现场照片,硬要从‘阴阳调和’的角度去分析伤口为什么流血。
其实这整件事,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荒诞。
真正的核心问题,是那个踩下油门的司机,以及他血液里翻滚的酒精。但他,偏偏是这场舆论风暴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人。大家都在借着他的悲剧,输出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信仰,攻击自己的敌人。
这才是当下汽车市场的真相,一场掀桌子式的黑暗森林。产品好坏,技术高低,都不如粉丝的嗓门大,不如水军的键盘快。车祸,成了一个绝佳的素材,用来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你的选择是错的”。
所以,这场事故的真正教训是什么?
不是小米的车安不安全,不是隐藏式门把手该不该存在。
而是,当技术越来越复杂,营销越来越玄学,我们反而离常识越来越远了。我们热衷于讨论那些高大上的名词,什么智能驾驶,什么热失控,仿佛掌握了这些黑话,就掌握了宇宙的真理。
但决定你能不能安全到家的,往往是最古老、最朴素的那个道理。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因为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看,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不跟你扯技术,直接在规则层面上把你锁死。
所以,别再争论了。酒驾超速,神仙难救。
真正的安全,从来不在车里,而在你的右脚和脑子里。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