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汽车耗时23个月才达成交付目标时,小米用15个月完成30万辆的行业纪录。2025年7月,武汉基地二期工厂的量产让小米汽车单月交付量突破3万台,较6月暴涨40%。这组数字背后,藏着供应链体系的生死时速。
image
交付奇迹背后的数字密码
2025年7月3万辆的交付量,将小米累计交付数据推至31.17万辆。对比蔚小理同期约2万辆的月产能,小米仅用15个月就冲到新势力第一梯队。关键转折点在6月——二期工厂竣工后,专攻爆款SUV YU7的生产线8月即实现量产,推动产能曲线陡峭上升。
image
手机供应链经验的降维打击
宁德时代电池专供协议与博世ESP系统排产特权,构成小米供应链的护城河。2024年12月2.5万辆交付时,零部件供应尚存瓶颈;到2025年7月,提前锁定的15万份订单让小米获得议价权,单车亏损压降至3700元。
image
双轨制生产模式展现成本控制智慧:武汉自建工厂保障核心车型SU7产能,代工体系则灵活应对YU7的爆发需求。财报显示,二期工厂投产后,SUV品类贡献了当月40%的增量。
物流体系的"小米速度"
长江水运承担35%运力,铁路专线覆盖华北,公路冷链保障电池运输——武汉基地的立体物流网络将交付周期压缩至7天。2024年12月单月新增50家门店的渠道爆发力仍在延续,全国200家门店覆盖58城,直接拉动SU7 Ultra发布当周2.2万份锁单。
image
新势力格局的重塑信号
Q2财报1160亿元总收入中,汽车业务贡献的边际成本曲线已逼近盈利临界点。按42万辆年交付预期推算,小米很可能在Q3实现单季盈利。当行业还在讨论35万目标时,小米用手机级的迭代速度改写规则: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竞速。
image
这场供应链突围战证明,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构。雷军那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或许正是新势力下半场的开场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