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是放在几年前,估计大部分人听完数字都懵圈,觉得电车这种续航、能耗的问题离自己还挺远。可现在,电动车满大街跑,加上油价飙升,哪家不盘算着“电比油香”?所以,这次小米YU7能耗实测我是真有点期待,当然也是本着一颗“整明白再买单”的心。
先来聊聊官方数据。看着那一连串数字:760km续航、14.8kWh/100km的CLTC能耗,怎么感觉有点像咱小时候考试,老师发下来卷子,前面都尽是“完美答案”。但你仔细想——你上学时考一百分,是不是多数都只在“模拟考场”?现实用车环境可没那么理想。路上会堵,你会等人,要开空调,都是电车“难兄难弟”的消耗源。所以,官方工况充其量是个“指标”,不能完全信。
咱接地气一点,实际测试才有参考价值。80时速能耗14.6kWh、100时速16.3kWh、到120时速20.5kWh,这几个数字掰开了说。你要问我这水平咋样,我只能说:挑不出啥大毛病。目前同级别、同尺寸的SUV,尤其是那种一开高速续航就像温水泡方便面——噌噌就掉的——比起来,小米这表现说得过去,甚至可以说是漂亮的。
但为啥高速一爬上120,能耗立马提速?其实这很好理解。大车本来就重,风阻还大,你嫌慢它懒不动,你怨快它耗,谁都省不了的力气活。我用简单点的问法,谁家的电车在120巡航还不心疼掉电速度?敢说基本没有。小米这点,能耗折算下来续航471km,相比于“说了800,实打400”的那些品牌,是挺实在的。
我又琢磨了下,你说这能耗看着美,背后到底是小米自己真牛,还是政策、测试环境帮了忙?仔细一想,车用的是低滚阻胎、风阻系数0.245这真是下本钱了。外加电车本身“零延迟”的动力传输,能尽量榨出每一份电。而且试驾车本身还是被人拿来各种糟蹋的主,开得野,一脚一脚往地板油干,实际能耗还能这么低,说明基础素质真不赖。要是日常家用,没准还能再省点。
再回到咱关心的“把电加进去有多用得住”问题。有些人说我就关心市区,这一脚油门一脚刹车,能耗21.7kWh/100km,你点下计算器,续航445km。长期下来,平均能耗25.4kWh,对应380km,这个数据乍一看有点糟心,但你要想试驾车一般都被人摧残惨了,实际家用环境下,八成不会这么高,毕竟谁也不会天天飙车和乱踩。
说到底,普通消费者买这车,到底图的是啥?说句实在的,有人图的就是新潮,有人追的就是品牌,也有人是真的算计这笔细账。不瞒你说,现在“电车能不能跑远”已经成了家庭讨论饭桌必谈问题。有些老哥还带点调侃:“别说续航六百八百了,有多少车主敢在高速上把电干到个位数?”大家心里都明白,官方续航有点水分,真实用车体验才是说服力。
那再设想一个场景,你拉着一家老小、后备箱塞满,开空调,夏天40度烤人沿路高速服务区排队等充电,这时候的“真实能耗”,其实才是“买不买账”的理由。小米这成绩,虽然谈不上独一无二,也够得上行业第一梯队。至少它不像某些车一样“挂羊头卖狗肉”,数据诚恳,实地对标没压力。
真要说让人眼前一亮的,不单是这个省电表演。你看小米造车就是一种“后来者”身份,但一上来就没有那种“新手送温暖”的低级失误,而是直接对标市场主流。这家伙,手机那一套玩的明白,做车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把复杂的东西尽量剪短,把“坑”留给自己,把“便宜”和“省事”甩给你。低滚阻轮胎、超低风阻,说是“抠细节”,其实也是造了“极客的面子”。咱们老百姓图的不就是这些吗?谁不想花点小钱,多跑点路,还安安心心的不得中途撂挑子?
当然话说回来,这些数字背后,还是让人多了一层思考。全国这么多地儿,气候、道路、驾驶习惯各有千秋,南方一年四季汗流浃背,北方冬天电动车能折腾半程电。别拿京沪高速当全国,大家关心的更多是,自家小区停的那台电车,上班堵30分钟,回家趟趟得抢桩,耗电到底会不会“打脸”?小米既然敢实测抛出来,说明它有信心敢接受大家的“用脚投票”。不能说包打天下,但至少这批“实测精英”还算有点技术自信。
其实买电车,早就不是一纸参数定生死了。车企谁没点PS高手?谁比谁不会动计算器?最后看的还是你敢不敢踏实的把车造出来,敢让用户开着玩个几个月还叫好。小米YU7这波能耗实测,是不是天花板?不能一票定音。但放到现阶段,没几台大SUV能跑出这个水准。
或者反过来想,电车能耗问题其实是帮我们又捋顺了一遍消费逻辑:看参数得看懂,别光信嘴。你看很多人吐槽家里油车,一年最多跑个八千公里,电车要是抠门,用车习惯好,这些新能源公路焦虑未必真的那么恐怖。小米既然敢揭“实际皮肤”,我看可以试一试。至少买回家不是“上车即交学费”。
最后留个小设问,也是咱们买车人最近常见的心理:都说电车发展快,今儿省电,明儿又说更快;今天续航七百,明天就吹上千。可回到原点,你真的用得上吗?你敢放心把家里全交给一台电车吗?小米这车验证了自己能力,也把问题抛给了大家——不盲信,不心急,慢慢去看,没准在比油车省钱这条路上,它真帮你多盘下一点好处。
总结一句,电车的事儿真没那么悬,小米YU7能耗实测结果还真挺靠谱的。用不用上,是不是适合你,还得你自个儿多跑几圈,摸几把数据。毕竟,买车这事儿,信数据,也得信自己“屁股底下”的那份感受。别到时候,参数说香,真用起来才发现“其实没必要自欺欺人”。小米这次,起码人话说在前头,愿意接受大众看法,也不是啥坏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