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逼近盈利线:二季度交付 8.1 万辆,卢伟冰放话 “下半年单季盈利”

8 月 19 日,小米集团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披露了汽车业务的突破性进展:智能电动汽车收入达 206 亿元,同比暴涨 230.3%;单季交付 81,302 辆,创历史新高;经营亏损收窄至 3 亿元,毛利率提升至 26.4%。在业绩电话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明确表态:“有信心完成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汽车业务有望于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 这意味着小米或将成为继理想、零跑之后,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改写行业对 “跨界造车烧钱” 的固有认知。

小米汽车逼近盈利线:二季度交付 8.1 万辆,卢伟冰放话 “下半年单季盈利”-有驾

一、二季度成绩单:量价齐升背后的 “规模效应”

小米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体现在 “交付量” 与 “单车价值” 的双重突破:

交付量翻倍增长:从 2024 年二季度的 2.73 万辆增至 2025 年二季度的 8.13 万辆,增幅 197.7%,核心驱动力是产能爬坡 ——SU7 系列(含 SU7 Ultra)稳定输出,新车型 YU7 自 7 月上市后订单快速破 10 万辆,带动整体规模跃升。

单车均价提升至 25.37 万元:较去年同期的 22.86 万元增长 10.9%,主要得益于高价位车型 SU7 Ultra 的交付占比提升(贡献约 30% 收入),其 35-40 万元的定价区间,验证了小米在高端市场的突破能力。

成本控制见效: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销售成本 156.4 亿元,占总销售成本的 13.5%,较去年同期的 6.1% 提升明显,但毛利率同步增至 26.4%(2024 年二季度约 18%),显示规模效应已开始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

二、盈利倒计时:三大支撑力推动 “烧钱期” 终结

卢伟冰敢于预判 “下半年单季盈利”,底气来自三个维度的扎实进展:

规模效应压减边际成本:随着交付量突破 8 万辆 / 季,小米汽车的固定成本(如研发投入、生产线折旧)被大幅摊薄。以 SU7 为例,2024 年单车研发成本约 5 万元,2025 年二季度已降至 3 万元以内,预计全年交付 35 万辆后,边际成本有望再降 15%。

高毛利车型与衍生业务补位:SU7 Ultra 的毛利率超 30%,成为盈利 “先锋”;同时,售后服务、汽车金融、配件销售等衍生业务收入达 6 亿元,同比增长 411.1%,虽占比仍低,但增速迅猛,逐步形成 “整车 + 生态” 的盈利组合。

供应链协同红利释放:依托小米集团的全球供应链资源,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低 5%-8%;自研的智能座舱系统、智驾算法减少了对外购技术的依赖,进一步压缩支出。

三、行业对比:新势力盈利赛道的 “第三极”

小米的盈利冲刺,正值新势力分化加剧的关键期:

理想:凭借 “家庭场景精准定位” 连续十个季度盈利,二季度毛利率约 28%,但面临纯电车型 i8 的市场验证压力;

零跑:以 “性价比” 切入市场,近日宣布半年度盈利,但单车均价约 15 万元,与小米的高端化路线形成差异;

小米:作为跨界玩家,其盈利路径更具 “科技公司特征”—— 通过手机、IoT 与汽车业务的用户协同(如 MIUI 系统互通)降低获客成本,26.4% 的毛利率已接近理想水平,且增速更快。

若下半年如期盈利,小米将证明 “科技企业造车” 的独特优势:用生态协同缩短盈利周期,打破传统车企 “十年磨一剑” 的成长规律。

四、挑战与展望:35 万辆目标下的 “交付与品控平衡”

尽管前景乐观,小米仍需应对两大考验:

产能能否跟上订单:YU7 车型目前提车周期长达 4-6 周,用户对交付速度的吐槽已开始显现,若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全年 35 万辆目标;

高端市场竞争加剧:SU7 Ultra 将面临特斯拉 Model S 改款、蔚来 ET7 升级款的挤压,如何维持高毛利同时保住份额,考验产品迭代能力。

对行业而言,小米的进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不仅证明新势力可以盈利,更展示了 “跨界资源整合” 在汽车领域的巨大潜力。下半年的盈利能否如期兑现,将成为小米汽车从 “现象级爆款” 到 “可持续玩家” 的关键一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